观音灵感录续编

作者:毛凌云
观音灵感录续编

九章,毛凌云居士述。第一章绪言,第二章救刀兵劫,第三章救灾祸难,第四章救疾病苦,第五章救产婴苦,第六章善恶劝惩,第七章示现接引,第八章结劝流通,第九章礼念方法。

猜你喜欢的书

罗亭

罗亭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主人公罗亭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先进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在大学学习时参加过波科尔斯基(影射着斯坦开维奇)小组,迷恋于黑格尔的哲学,企图从理论上探索人生的目的,强调应该为崇高的理想献身。罗亭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辞令。他在侃侃而谈的时候,给保守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给渴望知识的青年打开一个广阔的天地。在他那热情的慷慨激昂的话语的影响下,贵族少女娜达丽娅开始了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平民知识分子巴西斯托夫热烈地去探索人生重大问题。但罗亭虽然具有唤醒人们的能力,却没有领导他们前进的本领。他是个启蒙者,但不是个改革者和实践者;是个言语的巨人,却是个行动的矮子。虽然有巨人的智慧和富于煽动力的辩才,但无坚强的意志,缺乏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和扫除障碍的恒心和勇气,因而辜负了女主人公娜达丽娅的期望。屠格涅夫在娜达丽娅身上表现出“一种几乎是无意识的,然而是不可克制的对新生活和新人的要求”(杜勃罗留波夫语)。罗亭在对娜达丽娅的爱情上表现出了怯懦,这说明他满足不了新生活的要求,不配做一个新人,而是一个“多余的人”。他那软弱的性格也使他在整个一生中都一事无成,始终是个败北者,他后来在农业改革、通航计划、教育事业中都遭到惨败。

履斋遗稿

履斋遗稿

诗文别集。南宋吴潜(1196—1262)撰。四卷。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嘉定进士。授承事郎,签广德军判官。历迁江东安抚留守。累迁左丞相,封庆国公,又改封许国公。后谪建昌军,屡徙循州安置。此集为明末梅鼎祚编,冠梅氏撰。吴潜本传。收诗凡二十八首,词百十六阕,文二十四篇。词作抒发不慕功名,关心世事之情怀,亦写其壮志未酬之愁绪。词风豪迈激昂,凄切悲凉。其文所论国计民生,抨击贪利之官,言语切直,慷慨激昂。有《四库全书》本。

俨山续集

俨山续集

诗文集。明陆深(1477—1544)撰。十卷。陆深有《俨山集》已著录。此集为其子楫所编。约五万字。含诗等七卷,序二卷,记、书等一卷。唐锦尝为之序,陆师道为之跋。深素以文章名世,虽当正嘉七子盛行之时,而独以和平典雅为宗,与七子相异。有《四库全书》本(附《俨山集》后)。《盛明百家诗后编》亦收有其诗一卷,题名为《陆文裕公集》。

田赋考辨

田赋考辨

一卷。清李塨(1659—1733)撰。李塨字刚主,号恕谷,河北蠡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晚年授通州学正。李氏与其师颜元主张“经世致用”,世称“颜李学派”。李氏之《周礼传注》等书,《四库总目》已著录。本书系李氏所作四考辨(《郊社考辨》、《宗庙考辨》、《禘祫考辨》及是编)之一。四考辨中《四库总目》仅著录《郊社考辨》。《田赋考辨》对田赋详加考证,并对世人关于《周礼》田赋的八种指摘,依据经文“一一析之以理”。关于《周礼》为伪书之说,李氏认为这是“徒见《左传》杜注一段有‘周礼’二字,误以为《周礼》文,而遽加诋娸”,指出了此说症结所在,见解甚深。又辨“乡、遂公邑赋人不赋车”之说,分析孔颖达疏义及经文甚详,认为孔氏“七十五人出一乘”之说为臆度; 辨车徒之数,反对 “古兵制一车十人”之说,广引《诗》、《书》、《左传》、《齐语》韦昭注之文,证明车徒之数没有一定的制度。李氏所辨多本于经义。其说与毛奇龄相合。有清刊本。

艺概

艺概

文论。清刘熙载(1813—1881)撰。六卷。熙载字融斋,江苏兴化人。道光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使,晚年主讲上海龙门书院。一生治经学,精通声韵,旁及诗、词、曲及书法。著述颇多,有《古桐书屋六种》及《古桐书屋续刻三种》。《艺概》系历年论艺汇钞,约成于同治十二年(1873),为作者晚年之作,约九万三千字。论文艺涉及范围极广,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各一卷。《自叙》说:“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今复于存者辑之,以名其名也。”重视结合作家思想品格考察作品,故常察人之未察,论述艺术表现手法多有精湛之论,故甚受文学史及古文论研究者重视。有同治间刻《古桐书屋六种》本,一九二七年北京富晋书社铅印本,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论语学案

论语学案

明哲学家刘宗周阐发其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凡十卷。此书为刘宗周讲义之纪录,用语体白话直抒胸臆,故“其论不无纯驳”(《四库全书总目》)。此书主要内容有四:一是以慎独为讲学之宗。《为政以德》章中说:“君子学以慎独,直从声嗅外定根基。一切言动、事为、庆赏、刑成无不日见于天下,而问其所从出之地凝然不动些子,只有一个渊然之象,为天下立皇极而已。”《朝闻道》章中又说:“闻道者,尽性焉已矣”,“然其要只是一念慎独。此一念圆满,决之一朝不为易,须之千古万世不为难,学者省之。”二是重义利之辨。《可以托六尺之孤》章中说:“古人济大事,全靠脚根定,只不从身家名位上起念便是,凡可夺处皆是此等作崇也”,“故君子非有才之难,而诚之难。”《士见危致命》章中又说:“学问只有生死一关为究竟地,寻常只有义利一关最难破解。”三是反对悟“空”。宗周笃信阳明之学,但对王学未流堕入禅学则深加鍼砭,主张“孝”、“悌”即为人性之“良知”、“良能”。他在《其为人也孝弟》章中说:“孝弟是后天最初一脉,为万化之所从出,故学以务本者本此。然孝弟之有本,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者是也,是为良知,是为良能。于此而反求其本,其为天命之性乎!”四是提出性即义理,而非气质。在《性相近》章中他指出:“愚谓气质还他是气质,如何扯着性!性是就气质中指点义理者,非气质即为性也。”有《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