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炭经

作者:佚名
大楼炭经

略称楼炭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载须弥四洲之相状、世界之成立及其破坏时期等。

猜你喜欢的书

顺治潞安府志

顺治潞安府志

二十卷。清杨晙修,李中白、周再勋纂。杨晙字冬可,河北曲周县人,出身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任潞安府知府,后升山东分巡济南道副使。潞志创于明弘治八年知州马暾,时潞安未改府,故称《潞州志》。自明万历四十年 (1612)重修本出,则改名为《潞安府志》。《潞安府志》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全书二十卷,分六大门,为:天文门:星野、图考; 地理门:疆域、山川、形势、气候物产; 建置门:封建、节镇、郡县、学校、府卫、城池、宫殿、公署、庙学、群纪、里甲乡镇、驿递铺舍、桥梁、关隘、寺观、政事、举人、岁贡、名贤、群材、封荫、流寓、孝义、列女、方伎、玄释、坟墓:纪事门:事迹、谋略、灾祥、异闻、辨疑;艺文门:艺文、荒丘遗碣、盖作目录、金石目录。此编能博考典籍、增补旧志之遗漏,一改旧志体例义法,更趋志体。此志尚有不少可取之处,如考潞安府境,四面皆山,此编以太行为主,依太行山脉,先壶关、次长治、长子等县。水则先叙浊漳,源出长子,而经行诸县。旧志则叙山川,依县分次,皆先述长治,次长子以下诸县,不分脉络源流,致使读者含糊不清。又如旧志疆域志以历代列表,间有与诸史不合之处,这大概是由于一代之中,复有沿革,表不能尽收的缘故。此编则随时直叙,不列表而疆域自明。

笔论

笔论

一篇。书论。东汉蔡邕撰。此篇选自宋代陈思《书苑菁华》一书,主要论述书写者应有的精神状态。主张书写前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并对身法如何更好地表现字体要深加揣摩。其要有二:(1)主张作书之前要舒散,“任情恣性”,又要聚精会神,“如对至尊”,如是才书“无不善矣”。此说是蔡邕“禀乎人性”说的具体展开,既强调了书艺创作的超功利性的特点,又触及到了书法陶情写性的艺术功能,对后世“抒情”理论、“虚静”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2)认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要“纵横有可象”、“方得谓之书矣。”此说是蔡邕“肇乎自然”说的具体阐发,强调了书法艺术的状物、再现功能,开后世书论“观物取象”说之先风。然此说理解有纷歧,或以为是指书脉贯通,清代刘熙载《书概》:“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故辨草者,尤以书脉为要焉。”或以为此说所述的“象”,根本就不是指事物的固定形状,而是一种运动的形式或动态的形式,因此,不可视为简单的摹仿论。今有《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本、《述古从钞》本、《藏修堂丛书》本、《翠琅玕馆丛书》本、《艺术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等刊本。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南宋蒋叔舆编撰。据编末蒋叔舆之子蒋冲素等人所撰〈修书本末〉称本书原名《灵宝玉检》,系蒋叔舆根据其师留用光所传灵宝斋法仪轨,考证诠次而成。该书已佚,仅残存其中《黄箓斋仪》三十六卷。今《正统道藏》本五十七卷,又经后人增修而成,最后成书已晚至明代,收入洞玄部威仪类。本书集黄箓斋法之大成,不仅分门别类,详列各种黄箓斋醮仪轨,包括设坛法式、法具、法服、行斋节次、启文奏疏、咒语符图、偈颂赞引等等,并且酌情采集前辈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李景祈等人修订之斋醮仪范,保存不少有关古代斋仪已佚之资料。全书分二十四门,内容宏富,考辨精详,门类部帙井然有序,实为现存道教斋仪书中所罕见者。其卷一所载〈斋坛安镇经目〉,对考证六朝隋唐灵宝派经典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乐府诗选

乐府诗选

乐府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歌类型之一,传说汉代置乐府专门采诗,它本是歌辞,可以配乐演唱,所以除郊庙歌辞之外,乐府诗一般有朗朗上口、清新自然的特点。本书由著名学者曹道衡先生编选注释,经余冠英先生审定,共选编从汉代至南北朝时期乐府诗600余首,基本涵盖了乐府诗的主要代表篇目,主要以时间顺序编排,朝代内又分为郊庙民歌和文人乐府诗,可相对参照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郊庙民歌则按照《乐府诗集》的体例编排,更能了解乐府诗的主要类型结构。全书编排得当,注释尤见功力,释义简洁准确,引用典故明晰易懂,是一本极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读物,亦可为专业研究提供参考。

王维孟浩然选集

王维孟浩然选集

《王维孟浩然选集》:本书精选王维诗121首、文2篇以及孟浩然诗111首,逐篇注释、评点,既呈现以山水田园为主要素材的特点,亦顾及反映创作的多样性和阶段性,以使读者获得更全面立体的认识。附录2篇,详细介绍王、孟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他们的异同和贡献。

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唯颂文辞约理著,言简义丰,每一颂中都有许多佛学专有名词,若不详加讲解,一般人很难了解。因此,乃有八识规矩颂讲座的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