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新学名句

作者:佚名
律宗新学名句

三卷,共四万字左右,宋时惟(怀)显编,其文前之序写于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本文以小辞典的方式,通过对与律宗思想相关的“词条”的排列而汇集了律学的基本概念和名词。该书在词条排列上模仿《增一阿含经》的体例,从“一”开始,诸如“一律:事钞四分一律宗是大乘”,“二种戒:一性戒二遮戒”,直至“六十二见”、“八十种好”等,以数字递增而排列,以数带词,最后终于“如来成道终至涅槃说八万四千法门”。与《律宗会元》的写法不同,《律宗新学名句》的释意极为简略,大多都是一句话。惟显在其前的引文中说到了其编纂的目的:毗尼中具列增一之文,而不兼通诸部。夫己宗虽广诸乘法数,而但局据一家,是使吾宗晚进辈,昧于披捡,致多阙如。予以时习之暇,辄恣讨论,统括诸部文句,搜罗一宗名言,总成三卷,用贻新学。虽不能发明大义,庶有补于遗忘云尔。本书内容涵盖律学和律宗发展史上的人物、名称、历史、事件和理论,检索方便。《律宗新学名句》还收有《前代章记解释事钞共六十家》的作者和篇章,这些对于今天了解南山宗的法脉和律学思想的传承都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里柯克短篇小说集

里柯克短篇小说集

精选了加拿大著名作家里柯克的幽默短篇小说经典名篇。它们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世界各地的读者。在其众多作品里通过幽默与讽刺艺术地表现了人生的种种尴尬、痛苦与悲哀,怀着悲天悯人之情嘲讽了人类的众多人性弱点,如自私、自负、贪婪、虚伪等,在针砭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等弊端的同时,也向人类的同情心、仁爱精神和献身精神等发出了笑的请柬。他那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生活素养锻造的幽默,熔喜剧精神与悲剧意识于一炉,既能引人欢笑,又能发人深省。他在幽默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以及他个人的人格魅力,为他赢得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衷心爱戴。如今人们谈论加拿大文学,首先提到或谈得最多的恐怕就是李柯克了。难怪今天的加拿大人常常自豪地说:英国有狄更斯,美国有马克·吐温,加拿大有里柯克。

雍正广西通志

雍正广西通志

广西地方志。128卷。清金拱(奉天,今辽宁省人)、钱元昌(浙江海盐人,汉族)修纂。雍正十一年(1733)十月成书。是书广泛吸收前志成果,而加以充实扩展,故较前志更加详尽。内分地理、形势、经济、户口、物产、风俗、建筑、学校、古迹、兵制、秩官、选举、杂传等门类。每门均广泛涉及广西少数民族史资料,其中《土司人物》、《诸蛮》等门类专门记载广西诸少数民族。为研究清初广西少数民族史的重要文献。有雍正刻本,为北京图书馆和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善本书。

大唐传载

大唐传载

唐代笔记小说集。原称《传载》。 1卷。无名作者撰。《新唐书·艺文志》杂史类著录《传载》1卷,无撰人姓名。《宋史·艺文志》始入小说家类。后世通行本又加“大唐”2字。现存主要版本有清顺治四年(1647)孙明志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说库》本、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与《幽闲鼓吹》、《中朝故事》合订为一册)。《说郛》卷38所收《传载》,实为刘所著的另一部书《传记》。《传载》中文字曾被《唐语林》、《太平广记》等书多次引用,可资校勘。其书前原有作者自序,实质性内容仅说“八年夏,南行极岭峤,暇日泷舟传其所闻而载之,故曰《传载》。虽小说或有可观,览之而喁而笑焉。”据此可知书名由来及作者写小说而非写史书的态度。因无年号和署名,无法确定成书年代和作者。书中记言记事共130条,都很简短。内容时限起唐初,至元和年间止,则本书成书不会早于元和八年(813)。所记有传说掌故、典章制度、官僚文人轶事及杂有考据。因有史料价值,故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多从中取材。记言各条注重应答技巧,间杂诙谐,正是笔记小说本色。书中记载又与其他唐代笔记小说集如《因话录》、《隋唐嘉话》等多有类似者,或因各书作者所闻而偶同,或因互相引录而重复,在当时是正常现象。

高上玉皇本行经髓

高上玉皇本行经髓

卷末附《传经源流》,述安成玉源仙派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清微明元使刘处源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从仙人受此经,获祐护。该经为《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缩本,盖出自处源之手。

周易略例

周易略例

三国魏王弼所著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著作。现存七篇为:《明彖》、《明爻通变》、《明卦适变通爻》、《明象》、《辩位》、《略例下》、《卦略》 等。该书以玄学解《周易》。《明象》篇详细分析了言(卦、爻辞等)、象(卦象)、意(意义)三者的关係,认爲“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进而强调“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提出“言不尽意”,“得意忘象”的著名命题,反对“案文责卦”、“存象忘意”的解《易》方法,主张“忘象以求其意”的认识理论。《明彖》篇提出,“夫不能治,治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治动,治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约以存博,简以济”,则反映了王弼“以无爲本”理论的基本内容,集中表现了其注《易》思想方法。该书与其《周易注》相配合,反映了王弼的《易》学观点,一扫汉儒注《易》象数,谶纬之风,创注重义理的新学风。该书有唐邢璹注本。除有《周易注》附本外,主要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汉魏丛书》本等。今有中华书局1980年版楼宇烈《王弼集校释》收入该书, 并有邢璹注。

群经大义相通论

群经大义相通论

近代经学家刘师培,辑齐学、鲁学大义为一编的经学综合性著作。1册,由8篇构成: 《公羊孟子相通考》,《公羊齐诗相通考》,《毛诗荀子相通考》,《左传荀子相通考》,《榖梁荀子相通考》,《公羊荀子相通考》,《周官左氏相通考》,《周易周礼相通考》。认为《六经》订于孔门,汉初经学无今古文之事,只有齐学鲁学之别。凡数经之同属鲁学者,其师说必同; 凡数经同属于齐学者,大义亦必同。故西汉经师多是数经并治,诚以非通群经,即不能通一经。“齐学详于典章,而鲁学则详于故训。故齐学多属于今文,而鲁学多属于古文。观《白虎通》所采以齐学为根基。《五经异义》所陈则奉鲁学为圭臬。何尝有仅治一经而不复参考他经之说哉” (《序》) 。后世学者往往拘泥一经之言,而不能旁推其余诸经之义。今汇齐学、鲁学之大义辑为1编,成《群经大义相通论》,辨析齐学、鲁学之异同,稗有助于治经者。收入1936年印行之《刘申叔先生遗书》第9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