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经疏

作者:慧净
温室经疏

佛典注疏。唐慧净撰。一卷。首尾俱全,卷子前部下方略有残缺。卷末题:“释慧净撰”。慧净,唐京师纪国寺僧人,《续高僧传》卷三有传。曾为《法华》、《胜鬘》、《仁王》、《般若》、《心经》、《温室》、《盂兰盆》、《上生》、《下生》等多部经典作疏,盛行于世。此疏前有一序。谓“夫《温室经》者,斯乃积净业之善基,荡尘累之津泽,跨天堂之梯蹬,越苦海之舟航。囊括因果,包举福慧;理丰言约,文遒旨婉。生一念净信终隔四流,起一支善行则卒登十地。医王由此创业,法将所以室通。庶得异世共观,津流远代。”其后逐句疏通经文,其内容与隋慧远撰《温室经义记》互有异同,或慧净撰写此疏时曾参阅过慧远之《义记》。《续高僧传》称:慧净著作“文义绮密,高彦推之。故其每有弘通,光扬佛日。缁素云踊,庆所洽闻。于时大法广弘,充溢天壤,颇亦净之功也。”此疏曾东传日本,后亦佚亡。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大正藏》据S.2497录文收入第八十五卷。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秃头旅馆的七把钥匙

秃头旅馆的七把钥匙

作家马吉为了寻找新的创作灵感而远离了喧嚣的城市,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来到了冬季停业。一片死寂的秃头旅馆,打算孤身一人在这荒凉可怖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然而,他错了,他非但不是孤身一人,还有风度的绅士、迷人的小姐、居高位的市长、失意的商人竞争先恐后出现在秃头旅馆,最后,死神也来了……

范文正奏议

范文正奏议

《范文正奏议》·二卷,范仲淹撰

素问要旨论

素问要旨论

医经类著作。金马宗素撰。八卷。宗素,平阳 (今山西临汾) 人。从师于刘完素,另著有 《伤寒医鉴》、《伤寒钤法》。是书约成书于大定二十六年 (1186)。卷一为彰释元机,卷二为五行司化,卷三为六化变用,卷四为抑怫郁发、元机胜复,卷五为六步气候,卷六为通明形气,卷七为法明标本,卷八为守正防危。主要论述五运六气在医学中的运用,并绘有五运客图、五气经天天图、天符岁会图等三十四图,以图配论,进一步阐发运气之理。所论皆宗《素问》七篇大论,从概念到原理、推演方法、变化规律、与疾病关系等,条分缕析,明了易懂,为阐发 《内经》运气学说佳作。《素问要旨论》原为刘完素之作,早无传本。有人认为是书即本于刘氏之书经宗素重编而成,此说可信。有清抄本。

孔经哲学发微

孔经哲学发微

廖平著。此书是廖平经学第四变的代表著作。分尊孔总论,拨乱观,贵本观,流演观,小大观,天人观,宇宙观几大部分。前有谢无量所作的序。书中明确提出尊孔尊经的治经宗旨,认为孔子改制包括天人两大方面,即孔经中的人学与天学。人学有二,一是治中国的小统说,以《春秋》为经,《王制》为传,适用方三千里的小九州;一是治全球的大统说,以《尚书》为经,以《周礼》为传,适用方三万里的大九州。小统亦称王伯,又称小康,是孔子为世界开通前中国所立之法;大统亦称皇帝,又称大同,是孔子为全球交通后所立之法。人学讲六合以内,天学讲六合以外,是孔子为整个天体所立之法,以《诗》、《易》为经。

百愚禅师语录

百愚禅师语录

二十卷。清净斯说,智操,智海等编语录,智朴,方拱干等编蔓堂集,附蔓堂集。第一卷住嘉定古昭庆禅寺语录第二卷住云间青龙隆福寺语录第三卷住湖州弁山龙华寺语录第四卷住湖州弁山龙华寺语录第五卷载住青龙隆福禅寺语录第六卷载住青龙隆福禅寺语录第七卷住越州大能仁禅寺语录第八卷住越州云门显圣寺语录第九卷住越州云门显圣寺语录第十卷住杭州皋亭佛日寺语录第十一卷住宜兴国山善权寺语录第十二卷住维扬江都善庆院语录第十三卷示众小参第十四卷晚参第十五卷普说拈古第十六卷颂古第十七卷源流颂经旨颂第十八卷机缘问答垂问垂代法语题赞第十九卷书复杂着第二十卷佛事塔铭蔓堂集附四卷六十四叶。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记述838—847年唐代社会状况的旅行记。圆仁著。原书久佚,有多种抄本传世,现存最早抄本为日本京都东寺观智院藏本。最早刊本为1907年日本国书刊行会排印本,此后又有多种印本。中国1936年出石印本。还有英、法、德、日等文字的译本。圆仁(794—864),俗姓壬生氏,生于日本下野国都贺郡(今木县),日本天台宗高僧。838年随遣唐使入唐,曾到扬州、五台山、长安等地,求法巡礼,学习法华显教和真言密教,历时9年又7月。死后获日本清和天皇赐予慈觉大师谥号。著作还有《金刚顶经疏》、《显扬大戒论》、《入唐求法目录》、《在唐送进录》等十余种。本书共4卷,约8万字。第1卷述西渡入唐、扬州开元寺受学、经山东北上准备西行情况;第2卷述由山东经河北至五台山的情况;第3卷述在五台山受学及西去长安情况;第4卷述会昌灭佛及离开长安归国情况。全书记述自838年到847年间作者历经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区的见闻,涉及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及中日关系等各方面,诸如关于唐代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地方行政、驿站交通、公文书简、风俗礼仪、地方粮价、佛教宗派、寺院法规、规模及经费开支、会昌灭佛等等,都有重要记述。内容丰富,文笔生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日本学者称本书为“东洋学界至宝”。它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行记》一起,有“东方三大旅行记”之称,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