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吾汶稿
宋文别集。10卷。王炎午著。凡散文9卷,附录1卷。《四库全书总目》谓“炎午大节不亏,而文章不甚著名”。但集中《生祭文丞相》和《望祭文丞相》两文,为世人所推重。文天祥被元军俘去后,作者写《生祭文丞相》,勉励其为国死节;文天祥就义后,又作《望祭文丞相》以吊之,其中“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难回者天,不负者心!常山之舌,侍中之血:日月韬光,山河改色。生为名臣,没为列星;凛然劲气,为风为霆”等句,语气沉痛,感人肺腑。林瀚在《读吾汶稿》诗中对它备加推崇:“养士恩深士气豪,定分廊庙与蓬蒿。梅边节概秋云耸,直绕文山万仞高。”有《四部丛刊三编》本。
太平寰宇记
地理总志。北宋乐史(930—1007)撰。二百卷, 目录二卷。史字子正,宜黄(今属江西)人。太平兴国进士。历官秘书郎、主簿、巡抚。著述宏富。约当雍熙三年(986)成此书,凡一百二十余万字。取材以太平兴国八年为限,故名。博采史书、地志、文集、碑刻、杂著二百余种,分河南、关西、河东、河北、剑南西、剑南东、江南东、江南西、淮南、山南西、山南东、陇右、岭南十三道,含东京、西京和八百余府、监、军、州。原著二百卷,佚八卷,《古逸丛书》刊有杨守敬从日本辑回的残存五卷半。
寺塔记
唐段成式撰于会昌三年(843年)至大中七年(853年)之间。一卷。会昌三年,作者与友人张希复、郑符访长安诸寺院,想补《两京新记》和《游目记》的缺漏,后因官职离开长安,大中七年重归长安,整理旧稿,写成此书。此文收录于《说郛》。记载唐长安(今陕西西安)寺及塔的事迹,包括其名称、地理位置、状况、景致、佛像,及在其间发生的传说。据此可探寻唐长安佛寺之分布。《寺塔记》分上下两卷,原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的第5、6卷。《酉阳杂俎》续集,传世的刊本已不多见。196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寺塔记》是以明毛晋《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再用嘉靖间赵琦美脉望馆本互校,并加以断句成书。1983年再版。
道窍谈
内丹学著作。清代李涵虚撰,一卷。卷首有陈撄宁、张日章序,述李涵虚生平及本书来由。全书中详论西派丹法要妙,包括箴诸友书、开关问答、后天集解,筑基炼己、养己炼己、后天次序、内外二药、药物相类、三品互养、炼功五关、产药层次、药物层次、丹砂二种、神气性命、先天直指、神气精论、精气神论、性命顺逆、玄关一窍、玄关再说、两孔穴法、玄牝根基、中字直指、药物直陈、铅汞的辨、鼎器直说、乾坤离坎、采炼妙用、河车细旨、真心论、心神直说、神息妙用、神息再论、气息妙用、神意妙用、神意再论、共争不朽论、功成名遂身退论、仙佛同修论等四十章,为李涵虚的重要著作。载 《道藏精华》第2集。
中国通史(第一卷)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一卷——导论》本卷是白寿彝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导论》,即编纂理论部分。本书共分9章,着重论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国家与法,社会意识形态,史学体裁与历史文学,中国和世界等问题。本书采用序说、综述、典志、传记这种独创的新体例编写中国通史,贯串古今,以阐述多民族国家历史为主旨,联系世界历史考察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拳变馀闻
罗惇曧撰。是罗氏《庚子国变记》的拾补。是书系杂记,记事不按时间顺序,随闻随录,记叙义和团各派源流,宗教仪式,在京、津活动情况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等事。侧重记叙清廷上层各派之间矛盾,对毓贤、徐桐、赵舒翘、袁昶和许景澄等人有关活动皆一一叙其始末。首见天津庸报馆编印的《庸言》第1卷第3、4号,又见胡寄尘辑《清季野史》。是篇录有义和团揭帖、义和拳源流、义和团首要人物如张德成、曹福田和黄莲圣母的事迹,以及红灯照活动,均为重要的史料。作者序言中提及的《庚子国变记》,全篇约7000余言,叙述义和团兴起至那拉氏母子由西安启程回京止,材料系从李希圣撰《庚子国变记》中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