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

作者:佚名
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猜你喜欢的书

天下味

天下味

唐鲁孙出身贵胄,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奇珍,又遍尝各省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天下味》中收录的包括北方味、山珍海味、烟酒味,百味不离其宗,那就是作者对往昔的人与事的无尽回忆。在北方味中,除了清宫建筑、宫廷生活、宫廷饮食介绍外,对平民生活的详尽描述也颇耐人寻味;在山珍海味中,作者除了对令人垂涎的美味进行介绍外,还插入了丰富的常识和掌故;在烟酒味中,作者畅谈烟酒的历史与品味方法,充分展现其博学多闻的风范。

书学

书学

一篇。书论。清代钱泳撰。泳初名鹤,字立君,号梅溪、台仙、梅花溪居士。清代书法家。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后居常熟,官侯选府经历。人评其书说“梅溪工于八分,尤精隶古”,是篇分钟鼎文、小篆、隶书、书法分南北宗、六朝人书、唐人书、宋四家书、赵松雪、总论九部分。对篆隶字体、六朝与唐人书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赞同阮元“书分南北宗”的见解,对晚清书风影响很大。他认为“讲篆隶者,当先考钟鼎文”,认为钟鼎文是“书法之源流”。以小篆、隶书为本,较详细讲述了“书体的源流”,认为篆书应当以李斯为正宗,并说“自程邈一变小篆而为隶书,篆学渐废”。并谓“隶书生于篆书,而实是篆之不肖子”,充分肯定隶书对文字、书体变革以及书法艺术发展的重大作用。指出六朝人书“破体杂出,错落不检”;“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并说宋代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四家书“皆学唐人”;推崇赵孟頫,谓赵“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但没有超过二王。在“总论”中指出“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有《履园丛话》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读易私言

读易私言

一卷,元许衡著。其书论六爻的德位,多发明《系辞传》的同功异位、柔危刚胜之义;又类聚每一卦画居于六位之爻,分别论说其吉凶悔吝,而以所值之时必正且得中为上,以发明《彖》与《象》每以当位、不当位、得中、行中之说。《通志堂经解》刊入其书。此书专论《易》卦六爻之“德位”,大旨多阐发《系辞传》“同功异位”、“柔危刚胜”之义;且又类聚诸卦各爻居于六位者,分别评析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盖健、顺、动、止、入、说、陷、丽,其吉凶悔吝又视乎所值之时,而必以正且得中为止。

大声集

大声集

词别集。北宋万俟咏撰。一卷。咏字雅言,一说名雅言, 自号词隐。约宋哲宗元祐间在世。崇宁中(约1104)充大晟府制撰,按月用律制词。黄庭坚称为一代词人。原有《大声集》五卷,周邦彦为之序,后佚。近人赵万里辑成此编,收词二十七首,附录二首。其中《春草碧》、《三台》、《恋春芳慢》、《平乐慢》、《卓牌儿》、《钿带长》等,皆系自度新声。素有“词之圣者”(《花庵词选》卷七)之称,艺术上颇为考究。《长相思·雨》云:“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受温庭筠《更漏子》影响,甚至袭用原句,而化出新境,构成凄清氛围,音韵合谐,亦自成佳制。词家评其词“平而工,和而雅”,精心锤炼而全无斧凿痕。有《校辑宋金元人词》本。

秦史稿

秦史稿

研究秦史专著。林剑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林剑鸣,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秦史研究,另著有《秦国发展史》。 本书分14章,约34万字,记述了秦国自传说时代开始,至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为止的历史发展过程。第1章“绪论”分别就秦史的对象和分期,秦史的年代问题以及研究秦史的主要资料作了概述。第2章记述由传说时代至西周末年的秦人早期历史。并针对秦人来自西方的传统论点,从图腾崇拜、经济生产,墓葬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提出了秦人来自东方的观点,并认为秦的祖先同夏、商、周的祖先一样,都是属于华夏族的一部分。第3—6章论述了秦的奴隶制政权由产生、发展至衰落的全过程。论证了秦国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政治统治形式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以及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7—12章论述封建制在秦国的产生、确立及其飞跃发展。第13、14章叙述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至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为止凡15年的历史。书后有“结束语”1篇,《秦世系表》《秦史大事年表》两个附录。本书是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研究秦史的专著。不仅博引历史文献,而且十分注意利用云梦秦简、秦陵兵马俑、马王堆帛书等考古新成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作者并将秦史研究中有分歧的问题详细写成小注置于每章之末,有助于全面了解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而为更深入地探索秦国历史提供了方便。

春秋左传要义

春秋左传要义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撰。此书亦其所辑《九经要义》之一。其体例亦同于诸经要义,乃节录先儒注疏之文,每条之前,各为标题,而系以先后序第。魏了翁《李明复春秋集义序》云:“余尝览诸儒之传,至本朝先正,谓此为经世之大法,传心之要典,余惧益深,乃裒萃以附于经,尚虑观书未广,择理未精,故未敢轻出。李君乃先得我心而为是书。”此书对前人《左传》注疏中日月名氏之曲说烦重琐屑者,多刊除不录,而于名物制度,则削繁举要,使之本末灿然。宋儒之治《春秋》,多弃三传,而治《左传》,则多废杜氏之注与孔氏之疏。而此书之释经义,则尊杜非服而驳刘炫,俨然杜氏之忠臣。其训诂亦重考证,决非空言释经之徒可比。如其释“口”,则引《说文》及《左传》昭七年所引《正考父鼎铭》以证孔疏之说;释“豭”则引《尔雅》等等。原书六十卷,后散佚,至明代已只存三十卷。现存有宋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