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纂要义

作者:佚名
大乘经纂要义

亦称《十善经》。佛教著述。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内容主要宣说应敬礼佛、法、僧三宝,断除十恶,勤修十善。在斯3966号背面有题记二行,文谓:“壬寅年(822)六月,大蕃国有赞普印信,并此《十善经》本流传诸州,流行读诵。后八月十六日写毕记。”则此文原本或为藏文,由赞普下令,颁发各州,令各诵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猜你喜欢的书

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

当代美学论集。朱光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这是一本关于美学的通俗小册子,收录了作者的10多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对怎样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等问题,作了较为通俗而详细的阐释,提出并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于研究美学极端重要;研究美学,就必须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专著,但马克思主义有完整的美学体系,并且这个体系比起过去任何美学大师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且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的线索。作者坚持在他的美学理论专著中论述过的观点,即认为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但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离开人这个主体,就谈不上美和美感。作者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观,分析了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问题。这本小册子中的文章用的都是书信体,文笔亲切自然,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学习与研究美学,了解作者美学思想的一本入门读物。

存粹医话

存粹医话

医案医话类陆晋笙。陆晋笙(字锦燧)等撰。成书于1919年。本书卷一、卷二名为《存粹社医报》,卷三更名为《存粹医话》。

十异九迷论

十异九迷论

早在唐朝初年,佛道斗争就已经比较激烈了。武德八年(625),唐高祖下诏规定三教先后顺序为:老先、次孔、末释。次年,清灵观道士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批判佛教,托太史令傅奕上奏皇帝。至高宗显庆(656~661)、龙朔(661~663)年间,佛道之争逐渐进入思想交流的阶段。据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记载,显庆、龙朔年间的佛道之争计有6次。傅奕几次上疏陈述佛教对国家的危害,请废僧尼及减损塔寺,并编纂成《高识传》10卷作为非难佛教的论据。 《十异九迷论》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比佛教和道教的差异而非难指责佛教。十异主要对比道教创始人太上老君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不同的出生方式、佛教和道教的不同宗旨、二者产生的不同地域、不同宗师、寿命长短、早晚先后、寂灭的不同方式、外表、教义的差异和伦理观念的差异等。九迷是质疑佛法的真谛、塔庙的灵验,佛教徒不忠孝不劳动对国家的危害,佛教翻译中的谬误,佛教徒异样的装扮等不遵守华夏正统的怪异之处。贬斥佛教为一种外来的,不符合华夏国情、社会、伦理秩序的宗教,弘扬道教是中国本土的,符合华夏国情、社会和伦理秩序的正统宗教。僧人法琳著《辩正论》八轴(卷),以“十喻九箴”回敬道教徒,佛道之争由此更加激烈。 

明熹宗宝训

明熹宗宝训

明熹宗朱由校语录汇编。温体仁等编纂。崇祯元年(1628)敕修,崇祯末年成书。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五十三页。

三时系念仪范

三时系念仪范

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全称中峰三时系念仪范。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为三时系念佛事之仪范。内容初为举咒、云集赞、登座偈、提纲、缘起等,次列三时佛事。第一时佛事诵大阿弥陀经上卷,第二时诵大阿弥陀经下卷,第三时诵观无量寿经,或三时皆诵弥陀经。各时皆依提纲、讲演、举念、忏悔、发愿、西方赞和念之顺序。第一时佛事与第二时之间,行斋佛仪式,第二时与第三时之间,修弥陀忏仪。书末附有劝人念佛与念佛正因说等文。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

佛教颂赞文。宋仁岳撰。一卷。据书首序称,本文是作者专为释迦牟尼涅槃日所作。赞文共十四章,每章八句,可分为三部分:(1)“初入道场,普礼三拜”,奉请诸佛菩萨;(2)礼赞佛、法、僧三宝,即十四章赞辞;(3)“至心忏悔”、“归命三宝”。此文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