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法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杜尔凯姆的学术论著之一。副题为“澳大利亚的图腾体系”。 1912年出版,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人类最初的理智生活形式,它是一种集体表象,构成了原始人的知识系统,是原始人的宇宙学、 自然科学、*伦理学和哲学,而且还包括了道德规范、法律条文、文物制度、理想的社会模式乃至日常生活的小常识和风俗习惯等。宗教生活的基本内容是*信仰和崇拜, 前者是一种*集体心理,后者是一种既定的行为方式。宗教的本质特征是把社会生活分解为神圣和世俗两部分,它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找到所谓神圣之物,赋予其某种超越个人力量之上的神圣含义,进而在神圣之物的名下将社会的道德权威、共同理想、集体情感等超越个人权能之上而为社会所必需的东西归纳在一起。因而,宗教反映的是理想化了的社会现实。社会将每个人置于宗教的理想和期待之中,只是要每个人都信仰并崇拜社会本身。所以,宗教中的神和天国,不过是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象征。此外,该书还涉及到巫术与宗教的关系。作者认为巫术缺乏对神圣的信仰和有着例行仪式的教会这种共同社会以及其中的信徒集合体,因而与宗教有别。
广成子解
《广成子》取自《庄子·在宥篇》之黄帝问广成子一章。北宋苏轼为之解。一卷。“广成子”,中国神话中的仙人。后为道教所尊奉。相传为轩辕时人,隐居崆峒山石室中。黄帝曾前往问修身至道之要。该书借托广成子答黄帝之问道,提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谓“慎守汝身,物将自壮。”主张清静无为,保精守一以处其和,可以长寿。收入《道藏精华录百种》第三集。
金匮发微
《金匮要略》注本。曹家达(颖甫)注。作者之注文力求结合个人临床心得,予以提要钩玄,分析精义,并针对《金匮》原文存在错讹或脱漏予以校订,并纠正了前人一些错误或释义不当的注解。此书初刊于1936年,1956年上海千顷堂书局将曹氏之《伤寒发微》与《金匮发微》予以合刊出版,书名《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
泌园春丹词
火宅牵缠,夜去明来,早晚无休。奈何今日茫然,不知明日,波波劫劫,有什来由。人世风灯,草头珠露,我见伤心眼泪流。
地母传
2006年宜昌市夷陵区发现整理出一部民间长篇神话史诗《地母传》,被有关专家称为“人类辉煌的母亲颂”和“东方远古洪水文化的瑰宝”。据介绍,《地母传》分5章,加上《序歌》和《尾声》,共7部、650行,讲述了民间关于地母神的传说故事。其基本梗概是:太古混沌时期,遥远的西方有个西弥洞,洞中有虚空地母神。地母神吐出阴阳二气,凝结成洞外的灵山和混沌世界,并服食黄龙赠送的龙蛋生下天皇、地皇和人皇。此后,又历经千难万险,沧桑变迁,终使“东土人气旺盛万象新”。全诗形象鲜活,结构完整,语言优美,能唱易传,具有撼人的艺术魅力。据考证,《地母传》创作于明代中后期,与三峡地区发现的另一神话史诗《黑暗传》创作时间大致相同,且在内容和诗句方面有互相渗透之处。《地母传》受中国道教经文影响明显,诗中关于天堂、地狱和人间三界及生灵转世脱生的描述又受到佛教故事的影响,长诗推崇的“三教主”则是明代中后期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
伸蒙子
唐林慎思撰,三卷。因其自号“伸蒙子”,故名。慎思以易林自筮,得蒙之观,有伸蒙入观之语,因自号。是书,采引前代君臣事迹,设为问答,说明治世之道。卷目为:卷一,槐里辨三篇,叙天地人之事;卷二,译国纪三篇,述君臣民之事;卷三,时喻三篇,记文武之事。《四库全书》收入是书。另有知不足斋本、珠尘本、涵海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