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现代中国文学史
近代诗文词曲专史。钱基博著。初名《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无锡国学专门学校学生会于1932年12月集资出版(非卖品)。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编首”。“绪论”从文字的演变与文学的关系谈起,论述了文学史的形成和近代中国文学史的兴起。“编首”把中国诗文的发展划分成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等几个阶段,并概述了各个阶段诗文的特点。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为“古文学”,以文、诗、词、曲为总目,分别对魏晋派文(以王闿运、章炳麟、苏玄瑛为代表)、骈文(以刘师培、李详、孙德谦为代表)、散文(以王树枏、贺涛、马其昶为代表)等属于古文范畴的作家与作品,对中晚唐派诗(以樊增祥、易顺鼎、杨圻为代表)、宋诗派诗(以陈三立、陈衍、郑孝胥等为代表)等诗歌流派,以及对朱祖谋和况周颐的词,王国维和吴梅的曲,一一作了评述。下编为“新文学”,以“新民体”、“逻辑文”、“白话文”为总目,分别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新民体”,严复、章士钊的“逻辑文”,胡适的“白话文”,逐个予以评论。 本书是1911年至1930年的诗文词曲专史,而以诗文为重点。作者“本着班、范两《汉书》传儒林的‘昭明师法,穷原竟委’和史家的‘译略互见’、‘激射影显’的传统,‘抉发文心,讨摘物情’来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内容以及这一时期中的政治、思想动态和一些历史事件的某些侧面”。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金匮翼
八卷。清尤怡撰。尤氏为补充《金匮心典》之不足,参照诸家之说,结合个人心得撰成此书。全书十八万四千字。卷一为中风、湿症、瘟疫;卷二为痰饮、饮食、血症;卷三为噎膈、虚劳、发热、恶寒、疟疾;卷四为尸症、癫狂、黄疸、消渴、水气、胀满积聚;卷五为头项、背臂、眩晕、耳、鼻、口、舌、齿、咽;卷六为心痛、胃脘痛、腹痛、胺胁痛、四肢痛、肿颤振、脚气、痺症;卷七咳、喘、呕吐、泄、痢;卷八为梦遗、癃闭、淋症、痧证等,共列四十八门。书中自辑杂病证治,各门有总论,然后分述各种证候和治法,辨表里虚实,补泻温凉之用,后附按语。于繁重诸证,详分治法,列为子目。如中风门有卒中八法;痰饮门分攻逐、消导、和、补、温、清、润七法;失血门分风热、郁热、蓄热、气逆、劳伤、阳虚、伤胃八法;噎膈门分痰膈、血膈、气膈、虫膈四法;虚劳门分营卫不足、肺劳、心劳、肾劳、肝劳、风劳、热劳、干血劳、传户劳九法;发热门分劳倦、火郁、血虚、阳浮、痰积、瘀血、骨蒸、食积、酒毒八法等。对内科杂病的分类较细,论述简明,选方切于实用。所载诸方,自 《金匮》以外;兼采古今名医之方,精选慎取,分录条下,使读者随证求方,不致盲目施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说:评其证候析其治法,表里虚实之辨,温凉补泻之用,开卷了然,如指掌焉,足补《金匮要略》之所未备,实能羽翼 《金匮》。尤氏不存门户之见,间采宋、金以后诸家之说,繁简适中,不芜不漏。可供临床参考。有嘉庆十八年(1813)吴门徐氏心太平轩藏版赵亮彩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韵史
《韵史》是明末清初许遯翁创作的蒙学课本。(二卷),朱玉岑补(一卷)。许编自上古起,止于宋。爱国精神、民族气节跃然纸上。因犯清朝忌讳,终未出版。但有手抄本流传。后朱氏补作元、明两代,始于咸丰年间付印,但流传不广。
大宝积经述
大宝积经述,一卷,唐徐锷撰,眉注藏欠此一本故收。按已见碛嘉两藏本经前。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八十华严。凡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为六十华严之异译。兹将八十华严与六十华严之异同处,列表如左:八十华严之梵本,乃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我国,自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三月,于遍空寺内始译,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至圣历二年(699)十月功毕,此即第二译。新译之八十华严比旧译之六十华严,文辞流畅,义理更周,故流通较盛。华严宗之主经即此八十华严。此外,本经之西藏译本,总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当于本经之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当于本经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别译有第十一品、第三十二品等二品。上述西藏本之文句与本经出人之处不少。关于本经之注疏,有略疏刊定记十五卷(慧苑)、华严经疏三十卷(神秀)、华严经疏六十卷(澄观)、华严经纶贯一卷(复庵)、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德清)等。
罗湖野录
宋代笔记。4卷。释晓莹著。此书卷首有绍兴二十五年(1155)自序,谓以倦游归憩罗湖之上,因追忆昔所闻见,录为4卷。其中多载禅门公案及机锋语句,有关士大夫投赠往来篇什亦甚多。集录丛林见闻、诸方尊宿提唱之语、友朋谈说议论之言,亦从残碑蠹简中摘录有关资料,汇编成书,约近百篇。详录当时禅门公案、机锋语句、缁徒故实,具有史料价值,被列为禅门七部书之一,厉鹗《宋诗纪事》多采此书。《四库全书总目》入释子类存目。有《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