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作者:佚名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普贤菩萨之法。亦先归命礼普贤,乃至观身如普贤等。

猜你喜欢的书

微神集

微神集

现代短篇小说集。老舍著。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4月初版,列入“晨光文艺丛书”。收短篇小说17篇:《上任》、《牺牲》、《柳屯的》、《毛毛虫》、《善人》、《邻居们》、《大悲寺外》、《马裤先生》、《微神》、《开市大吉》、《歪毛儿》、《柳家大院》、《抱孙》、《黑白李》、《眼镜》、《铁牛和病鸭》、《也是三角》。前有《自序》一篇。 这是作者自编的短篇小说集,经过严格的筛选。这些作品含义严肃,思想深刻,或谴责丑恶的社会现象,或关注普通人民群众的人生命运。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上任》、《牺牲》、《微神》、《柳家大院》等篇。《上任》描写一群“弃暗投明”的土匪头目上任治安稽察官而继续通匪容匪的罪恶勾当,揭示出官匪一家的社会黑幕,鞭挞了社会黑势力的危害。《牺牲》刻划了买办知识分子毛博士崇洋媚外的丑恶嘴险。他一身洋装,满嘴女人和好莱坞,“他不喜欢中国人的一切”,骂中国人“野蛮”、“脏”,甚至看不起同行的中国教授。他认为“在中国当个国民是非常冤枉的事”,做什么都要作出“牺牲”。他在所谓“美国精神”的装饰下干出了种种荒唐无耻的行径,最后被送入了疯人院。《微神》是老舍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品。春暖花开时节,“我”来到了过去情人的故居,回忆起甜蜜而凄惨的初恋:“我”与“她”真诚相爱,然而为生计所逼,“我”只身飘零南洋,“她”却沦为暗娼,当“我”从南洋归来时,“她”却自杀了,为的是永远活在“我”的心中,留给“我”的“永远是青春”。春色中的“微神”境界被粉碎了,心中涌起了对多舛人生的感叹和哀怨。《柳家大院》通过一个小媳妇被折磨致死的悲惨故事,揭示出封建礼教的残忍和现代帝国主义所标榜的“文明”的虚伪性。这些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幽默凝重的风格特征。如在《牺牲》中把毛博士写成一个“自私自利而好摹仿的猴子”,其幽默的讽刺和调笑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文字学著作。汉许慎撰。15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部次分明、推本求源的文字学巨著,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文14篇,叙目1篇,后人以其篇帙繁重,每篇厘为上下,成30卷,今通行大徐本即如此。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133441字。字头和重文用古籀篆,解说用隶书。设540部首,始一终亥,据字形的相近排次;每部所收字,据字义的关联引申排次。每部终了,合计文数、重文数;每篇完了,总计全篇部首、文、重文、解说数,加以标明。解说,先释义,次释形,后释音;于形音义不明瞭者,则标以“阙”字待考。此书首创部首统字法,至今编纂字典还在承用;保留了1万多古字,可资研究汉字历史以及考求甲骨金文;首次为六书发凡起例,开形音义互求先河;保留大量古音、古训,古制材料,于训诂学、音韵学、考古学必不可少。不足之处:说解形义均有失误,有时带有封建色彩,编排体制和部首设立不够严密。《说文》书成后,即为著名学者郑玄、应劭等称引,历代研习不断,至清达到全盛,专家数十人,专书数百种,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称为“《说文》四大家”。近人丁福保辑录研究著作二百余种,成《说文解字诂林》,有此一编,诸家之说皆得披览。近世研究《说文》,多以甲骨金文互证,取得新的进展。许书原本久佚,今日得见最早之本为唐写残本,通行完本为二徐本。小徐本以道光间祁㝦藻刻本为精,大徐本以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好。孙刻保留宋本旧式,但眉目不清,讹误仍旧。清同治间陈昌治据孙刻改为一篆一行本,又加校录,才使全书眉目清晰,开卷了然。1963年中华书局据此缩印,并于篆首填加楷体,卷末附新编检字,方便读者,流布颇广。

太上洞渊神咒经

太上洞渊神咒经

道家咒语书。简称《神咒经》。西晋道士王纂编。二十卷。计有誓魔、遣鬼、缚鬼、杀鬼、禁鬼、斩鬼等品,并附有各种制鬼符箓。称“自今以去,道士转经行道之处,魔王不得挠之。”杜光庭序称,西晋末,太上道君以《神咒经》授金坛马迹山道士王纂。或谓该书非一时一人的作品,前后十卷及各卷体例不一致。其成书下限不应晚于东晋末。收入《道藏》第一七○至一七四册。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

一百五十九卷。和硕庄亲王允禄缮录刊布。雍正七年(1729),世宗宪皇帝,应廷臣的请求,命和硕庄亲王缮录,雍正九年(1731)告成,所载上起雍正帝登极、下止雍正七年。乾隆皇帝即位以后,再命和硕和亲王弘书编次,乾隆六年(1741)告成,编录雍正八年(1730)至十三年(1735)上谕,校正续刻补为全书。原本皆以每月别为起讫、不标卷数、仍依旧次,厘为一百五十九卷,原本未题书名,因其中由内阁宣示者居多,故题曰“上谕内阁”。将内阁处理政务票拟的意见,皇帝特颁的训诰,一一记述。

儒佛异同论

儒佛异同论

《儒佛异同论》是梁漱溟所著作品,出自于《梁漱溟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 梁漱溟超越文化上的夷夏之争和伦理矛盾的冲突, 在广义的文化比较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梁漱溟认为, 儒佛二学只是手段、途径、步骤的不同而已, 二者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人世间所面对的许多困惑与苦难, 儒、佛对生命意义关怀的一致性, 使其同为人类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一种学问。 梁漱溟把大乘佛学的佛性说与儒家的仁心相沟通, 在一定意义上, 使佛家的“无我为本” 与儒家的“ 有本不穷” 会通了起来, 这为其后的现代新儒家探讨心性开辟了重要的理路。 由于梁漱溟思想上亦儒亦佛的二重性, 儒家在相当程度上被佛化了。 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尽管如此, 构成梁漱溟思想理论主体的仍是儒学 。

法句经

法句经

又名《法句集经》、《法句集》、《昙钵经》、《昙钵集》、《法集要颂经》等。佛教经典。古印度法救撰,1卷。中译本有古代葛氏、竺得炎、支谦、法炬、法立、僧伽跋澄、佛念,天息灾等人古汉语译本,现代有法舫、了参等人现代汉语译本。各译本篇章不同,有900偈、700偈、500偈,1000章等多种形式。其中吴时支谦译2卷,39品,752偈本和宋时天息灾译4卷本较为通行。巴利佛典里此经收入阿含《小部》第2卷,共26品,423偈。法救(Dharmatrata 约1世纪),据《大毗婆沙论》卷1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所以本经实际上是法救从各派佛典里“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支谦《法句偈序》)而纂集的。本经主要收录了有关佛教道德的格言,阐述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遵循的佛教道德标准。主张佛教徒要抛弃世俗的烦恼欲望,潜心诵读经典,守戒行律,追求佛教智慧,趣向涅槃解脱境界。在古印度,它通常被作为佛教初学者入门读物。支谦称其“此乃始进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本经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里影响甚大,为佛教徒和学者必读书,以此作为道德指南和思想理论基础。每个出家人首先要熟读此经,受戒之前要求背出全部偈文,不然就不能受戒。本经文辞优美,韵律娴熟,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是一部优秀的巴利佛教文学古典著作,在巴利佛教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