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作者:佚名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全一卷。东晋昙无兰译。又称国王不犁先尼十梦经、国王不黎先泥十梦经、十梦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册。系增一阿含大爱道般涅槃分品第九经之异译单行经。另有二异译本,即《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及《舍卫国王十梦经》。不梨先泥,为梵名Prasenajit 之音译,巴利名Pasenadi ,音译波斯匿。内容叙述波斯匿王所做十个奇怪之梦,外道以为不吉,劝王杀爱妻、近臣等以祀天;后蒙佛陀以正智解梦,遂得安心。

猜你喜欢的书

叠山集

叠山集

宋代诗文别集。16卷。谢枋得著。作者原有各类诗文64卷,已有散佚。本书系明人刘隽编集刊行,凡诗3卷、文12卷、附录1卷。作者为宋末元初的爱国文人,作品大都是抒发强烈的民族气节。其上留梦炎的《却聘书》,义正辞严,拒绝投降元朝,表现出凛然的正气。在《与李养吾书》中,强调“人可回天地之心,天地不能夺人之心。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反映了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气概,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集中诗歌风格苍凉。如《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以梅花的坚贞喻自己拳拳的爱国之心。《北行别人》为被迫北上前夕,以死明志的誓言:“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不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忠孝大节,炳著史册,却聘一书,流传不朽”,“其他文章,亦博大昌明,具有法度,不愧有本之言”。《叠山集》16卷有明景泰五年(1454)黄溥等刻本、成化二十一年(1485)王皋刻本、嘉靖十六年(1537)黄齐贤刻本。另外,尚有2卷、6卷、10卷(文集5卷、外集3卷,卷首1卷,末1卷)等不同分卷的谢枋得集。

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

清李渔著。体例与《声律启蒙》略同,惟每韵的对文,从二则到四则不等,不若《声律启蒙》之划一整齐,有人认为《声律启蒙》是仿其体例而有所完善的,特“前修未密,后出转精”而已。学写诗是历代小儿的必修课。自唐近体诗格律形成之后,其中要求的平仄和对仗,对孩童来说,学习的方法就是背诵,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要求滚瓜烂熟。至于文字具体的对仗(平仄包含在用字之中),许多文人都选编或创作一些例句,作为启蒙教材。《笠翁对韵》是流行最广的一本。

旌孝堂医案

旌孝堂医案

医案,清赵履鳌撰,《旌孝堂医案》记载医案近二百。常先论病机,次述脉证,立法处方有当。所载医案包含内、外、妇、伤、五官等多种疾病,从目录上看,涉及四十余种病证。反映出医家学识广博,勤于实践,具有多方面的医疗经验。

远山堂剧品

远山堂剧品

明祁彪佳撰。一卷。体例与《远山堂曲品》相类。主要著录明人杂剧二百四十二种。分六品: 妙品二十四种,雅品九十种,逸品二十八种,艳品九种,能品五十二种,具品三十九种。每剧各加短评。品评注重首创精神和创作个性,标举“境界妙,意致妙”,“不知其何以入妙”的自然真趣。审美效果一方面要“宛若逼真”,一方面还要“咀之味愈长”。同时重“情”,“情至之语,气贯其中,神行其际”,但要“情与景会,意与法合”。语言方面,推重本色,“淡淡说去”、“融炼无痕”、“设色在浓淡之际”,得“镜花水月之趣”。另有“传奇取人笑易、取人哭难”,“于歌笑中见哭泣”,“以冷眼写出热心”等美学观点。有明远山堂蓝格原稿本和明启元社黑格钞本;今有黄裳《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本,另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

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

一卷,赵宋天息灾译。佛在补怛洛迦山说,持者亦生极乐世界。

佛藏经

佛藏经

又名《选择诸法经》、《奉入龙华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或四卷。鸠摩罗什(344~413)译于姚秦弘始七年(405)。又称奉入龙华经、选择诸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属于大乘律之经典。内分十品:诸法实相品、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净戒品、净法品、往古品、净见品、了戒品、嘱累品,论述诸法之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及诸法实相;并谓破戒比丘有十忧恼箭,而诃责其种种罪相;又告诫‘不净说法’之大罪报。本经未特别论说菩萨律仪,此为异于其他戒本之处。然强调若不理解诸法实相、无生、无灭等,则虽受持二百五十戒,亦形同破戒,并主张远离‘戏论分别’始得称持戒。又以本经阐释菩萨僧团必得由声闻僧团别立之种种原因,故列为大乘律之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