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释氏资鉴

作者:佚名
历朝释氏资鉴

简称《释氏资鉴》。佛教史书。元至元十二年(1275)熙仲编集。十二卷。编年体。所述佛教史迹,上自周昭王二十三年释迦牟尼降生,下至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共二千余年。所引资料,宋以前多采自宋本觉《释氏通鉴》等,宋、元部分多采自笔记杂撰。本书以“明佛祖之垂慈,彰王臣之皈仰”为要旨,故记载有关历代王臣皈仰佛教之事很多(包括王臣与禅僧的对答“唱酬”)。本书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猜你喜欢的书

魏武帝集

魏武帝集

《魏武帝集》是三国魏武帝曹操的诗文集,又称《曹操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说:“(太祖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于戎马倥偬之中,仍然勤于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传世者有19种之多,《魏武帝集》30卷不过是其中一种。《隋书·经籍志》著录 《魏武帝集》26卷,并注:“梁三十卷,录一卷。梁又有《武皇帝逸集》十卷,亡。”两《唐志》亦著录《魏武帝集》30卷,《宋史·艺文志》则不载,说明唐以前有不同本子流传,至宋已散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魏武帝集》1卷,收入诗文百余篇。

巴西集

巴西集

元文别集。不分卷(或分为上、下两卷)。邓文原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总目著录为1卷,但实分为上、下两卷。卷首无序言,所收碑志记序等各体文章70余篇,未按文体类编。邓文原祖籍四川,随父亲流寓钱塘,以“巴西”为文集的名字,是借以表示不忘本贯。邓文原的文集,历来著录有《内制集》和《素履斋稿》,但除《巴西集》,以上两书都未见传本(清人鲍廷博、鲍正言曾重辑邓文原作品,编为2卷,亦题作《素履斋稿》,但仅有稿本传世)。《四库全书总目》说:“文原学有本原,所作皆温醇典雅,当大德、延祐之世,独以词林耆旧主持风气,袁桷、贡奎左右之,操觚之士,响附景从,元之文章于是时为极盛,文原实有独导之功。”《巴西集》中的《高公(克恭)行状》、《贯公(云石)文集序》等文章,都有较广泛的影响。西域人华化是元代文坛相当重要的现象,而邓文原正是西域人华化的倡导者,除《贯公文集序》,《赠国子生太易术南归省亲序》等文都可以看作关于西域人华化的重要文献。

析津志辑佚

析津志辑佚

《析津志》北京地方志。一名《析津志典》。元熊梦祥著。卷数无考。梦祥,字自得。江西丰城人。工翰墨,博读群书,旁通音律,以茂才异荐为白鹿洞书院山长。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后以老疾告归,年九十余著此书。以古时燕分野为“析木之津”和辽置析津府。名书。此书明初尚流行, 《永乐大典》依韵收录该书许多内容。明正统间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和成化时叶盛所编《菉竹堂书目》均著该书为三十四册。约在明万历间此书亡佚。近由杨万里主持,北京图书馆善本组,从《永乐大典》、 《日下旧闻考》、《宪台通纪》和《顺天府志》 (残卷)等多种古籍中辑出约十万余字。按城池街市、朝堂公宇、台谏叙、工局仓廪、额办钱粮、太庙、祠庙、仪祭、寺观、河闸桥梁、古迹、大都东西馆、 马步站、人物、名官、学校、风俗、岁纪、物产和属县共十八项,分类编次,标点、标目、分段。使久已失传的文献传世。此书是我国最早记述北京及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一部专书。对北京的沿革、至到、属县、城垣街市、朝堂公宇、河闸桥梁、名胜古迹、人物名宦、山川风物、物产矿藏、岁时风尚都有较翔实的记载,是研究北京地区的历史、地理极宝贵的资料。有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本。

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

目录著作。晁公武撰。宋孝宗淳熙年间,门人杜鹏举在蜀刻4卷本。此后门人姚应绩重新编定20卷,亦在蜀刊刻。淳祐九年,游钧在衢州重刻20卷本,是为衢本。次年,黎安朝延赵希弁在袁州重刻4卷本,赵希弁据自己藏书写成《读书附志》1卷,录衢州本姚应绩增加的一些书编为《读书后志》2卷,又另撰《考异》,一并刊行,是为袁本。衢本、袁本自宋代刊刻后,久已绝迹,仅赖抄本流传。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海宁陈师曾得袁本不全抄本,刻为袖珍本。嘉庆二十四年(1819),汪士钟得瞿中溶的旧钞衢本,请李富孙详校刊行。清末王先谦又据陈师曾所刻袁本,与衢本对勘,整理成新的衢本。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图书时,发现宋淳熙刻袁州真本,1931至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收入《续古逸丛书》,《四部丛刊》3编。晁公武(约1105—1180),字子止,中国宋代澶州清丰(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世居京师昭德坊,故世称昭德先生。本书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每部有总论,即大序,每类有小序。小序末标明,均编入每类第1部书的提要之内。提要的形式和内容,大体仿《崇文总目》,而偏重于考证。在每书之下,或述作者略历,或论书之要旨,或辨明学派渊源,或胪举不同学说,并加考订,为后世了解宋代及宋代以前的古籍,提供了依据。本书不仅是宋代有名的提要目录,也是中国第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目录。

通幽诀

通幽诀

通幽诀,撰人不详。书中称唐朝为「大唐国」,又称老子为「混元皇帝真君」,盖为唐宋间道士所作。《通志‧艺文略》着录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论述炼丹之道,以外丹为主,兼及内丹。认为「日月二宝是天地至灵」。日为阳魂,象火;月为阴魄、象水,其阴阳水火交合变化,而结成丹砂。炼丹中所用铅汞二药皆自丹砂中生出,故曰:「宝丹本乎一物而生二」; 「大药只有一门」。还丹「即一物阴阳运动自制伏」,此物即是丹砂。书中又以五行生克解释还丹生成,谓「道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合而为还丹」。「万物因水而生,因火而成,火金相伐,水土相克,以成大丹」。书中又区别内外丹法,谓「气能存生,内丹也;药能圆形,外丹也。服饵长生,莫过于内、外丹」。「夫人内修道德,元和之气冲融,修养含道,结精为珠,自然长生」。本书内容文字,多半与《还丹肘后诀》上卷相同。

金刚经解义

金刚经解义

金刚经解义,二卷,清徐槐廷述并序,黄乐之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