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归心录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谈修养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美学散文重要著作之一,共计22篇散文,并附有6封书信。阐发了人生修养途径,涉及“立志”“处群”“冷静”“学问”“交友”“价值意识”等话题。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蔽障,引导读者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虽然“修养”二字,由来已久,出自孟子的“修身以养性”,但对于修养的追求从未停滞。古人说:“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切、磋、琢、磨”都是加工产品的工艺,“修”就是“锻炼”,引申为研究学习问题,增长才干的过程;“涵养熏陶”是指受到一种思想、品行、习惯的长期濡染而趋同化,“养”就是“提高”。 谈修养是人们对修养涵义境界的理解释读。经受锻炼,得以提高,保持某一境界,就是修养。谈修养是人们对修养的释读,带有很大程度道德文化的传承性和充分的个人意志的成分,这种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为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修养的概念很宽泛,在任何领域任何角度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们在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品格中孜孜不倦的探究。
台湾志略
台湾地方志。清李元春撰。二卷。元春字时斋,陕西朝邑(今大荔)人。据《稗海纪游》、《赤嵌集》和福建、台湾地方志等几十种文献,结合采访记录而成是书,记事止于嘉庆十四年(1809),约五万字。分地志、风俗、物产、胜迹、原事、军政、兵燹、戎略、丛谈等九目。
痉病与脑膜炎全书
刘栽吾著。民国二十四年(1935),长沙市脑膜炎大流行,作者本其历年临床经验,编著《痉病与脑膜炎全书》,书成未梓,而作者于1937年逝世,其书由其门人李超凡、汪士瀛校刊付梓。内容计分正名、溯源、原因、辨证、类别、病理、诊断、治疗、经方、验察10篇。认为西医诊为 “脑膜炎”一症即中医历代相传之“痉病”。治疗大法不外宣发太阳与升泄厥阴,两者可单独应用,亦可兼而施行,验诸临床,其效显著。脑膜炎一症,当时医家多认为属中医温病之范畴,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论治。唯著者独辟蹊径,以痉病立说,按六经辨证论治而另立新论。
土牛经
宋代向孟,明代周履靖校梓,占候术著作。在我国吴越等地过年有一项习俗——鞭春牛。立春日或春节开年,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策励农耕。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成为民俗语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牛的颜色、赶牛人的衣服、赶牛人在牛的前后左右位置、牛的缰索质地颜色,来顺应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以达到吉祥。顺应天意以得到丰收祥瑞。
地藏菩萨十斋日
敦煌遗书藏本。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约二百余字。该书谓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十日各有神祇下巡人间,于该十日持斋各念定光如来等十佛,可得免若干种灾,除罪若干劫等。反映了从印度六斋日到中国十斋日的发展及中国佛教的日常宗教活动。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载,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相宗络索
佛学著作。王夫之著。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共29节。收入《船山遗书》(太平洋书店本)和《船山全书》(岳麓书社本)。依《成唯识论》、《解深密经》等经典,对法相宗的主要概念、范畴,如八识、九缘、十二支、五位唯识、八识转成四智等进行简要的阐释。认为众生轮回“流转之根祸生于末那,还灭之法,即以斩断末那为擒王破竹之元功”。第七末那识是诸恶的纲宗,一切斩断末那,即能转识成智,证圆成实性,修成正果。对法相宗的渐悟说加以发展,认为“相宗显标渐教,密示顿宗,在人自悟耳”,以禅说相,是其独到见解。船山生平未尝佞佛,但在批判佛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同时,对于其在理论思维上的成果,尤其是法相宗在认识论上“大辨体其至密”(《周易外传》卷一)的分析方法,亦有所吸取。如《思问录外篇》以“志”释第七末那识,以“量”释第八阿赖耶识,认为“人之所以异乎禽者,唯志而已矣”,把有无坚定正确的志向,作为人禽、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分野,显示船山既入佛又辟佛、能入能出、出入自如的思想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