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华生大士应化史略
作者:佚名
《莲华生大士应化史略》是诺那呼图克图祖师于民国22年(1933年)11月,嘱南京弟子请王理成(王净圆)居士来京,由祖师口译、王居士笔受所翻译之《莲花生大士经传》,前后计四个月而成。这是在汉地首次翻译的莲华生大士传记。《莲华生大士应化史略》是由圆觉宗教传第十一代祖师移喜措嘉佛母(一心抄嘉金刚)所实录之莲师伏藏法要,而由八大伏藏大师之一的邬金林巴(乌简灵巴菩萨),在十四世纪时于莲师所授记的修行圣地“雅龙玻璃岩洞”所取出流通之伏藏教法。由于邬金林巴的《莲花生大师本生传》全文篇幅较长,或许是因初次对汉地介绍莲华生大士,故诺那祖师在口译时,对内容作了选择与摘要。因此,最早的书名是“莲华生大士应化史略撮要”。王理成居士当时笔受时,白话文尚未普遍,因此现在看起来文字显得有些文言。在《莲华生大士应化史略》第十五章〈大师垂训示后之概略〉中,记载了莲师对藏王、后妃及臣民、弟子的殊胜开示。诺那祖师的口译采用了摘要、意译的方式,译文亦流露出祖师对于莲师所开示法要之阐释。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鹦鹉
沙漠中的迈登庄园的夜晚宁静而温馨,突然一声恐怖的尖叫划破夜空:“救命!救命!杀人啦!放下枪!救命!”人们匆匆跑出屋子,看到的却只是平静的月色。当叫声再次响起时,人们终于寻到了声源:一只名叫托尼的鹦鹉正在制造着恐怖之夜。只会模仿而不会编造语言的托尼竟然喊出如此恐怖的话语,它在表明着什么?庄园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是否有人被害?陈查理要从托尼口中查明真相,然而晚了——托尼死了,紧接着死去的是它的主人……
吴朝请集
诗文别集。南朝梁吴均撰。《梁书·吴均传》称,所著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吴均集》二十卷,两《唐志》并同,似唐前犹完好无损。其实不然,《郡斋读书志》(衢本)卷一七著录《吴均集》三卷,谓“唐世搜求,止得十卷,今又亡其七矣”,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据此判断晁氏所见《唐志》作十卷,今本作二十卷乃后人依《隋志》妄改。北宋《崇文总目》著录《吴均集》正作十卷,可为唐本十卷佐证。《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此又说明南宋郡斋所见三卷本亦当有诗无文。宋本已不传,今存明人辑本,主要有明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吴朝请集》三卷,不过抄撮《艺文类》、《初学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成为一编。又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合燮辑为一卷,凡赋和杂文十三篇、乐府三十首,诗六十七首。
石渠宝笈
中国书画著录书。四十四卷,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命张照、梁诗正等奉敕编撰。成书于次年。后又命董诰、阮元等编纂续编,共四十册,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仁宗颙琰命英和、吴其彦、胡敬等编纂三编,二十八涵,一百十二册,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内府所藏书画可谓尽于此,并多为民间未睹之珍品。依贮藏之所,详加别白,荟萃成篇。卷一至卷九贮乾清宫,卷十至十八贮养心殿,卷十九贮三希堂,卷二十至二十七卷贮重华宫,卷二十八至四十贮御书房,卷四十一贮学诗堂,卷四十二贮画禅室,卷四十三贮长春书屋、随安室、攸芋斋,卷四十四贮翠云馆、漱芳斋、静怡轩、三友斋。卷内各分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每类又分上等、次等。上等著录纸绢、尺寸、款识、印记、题咏、跋尾,一一详列,悉志无遗;次等甚简。这部巨著,一改自古以来,书画著录依据旧文粗陈名目之陋习,所录均为秘藏精华,且按方幅稽核详明,逐项予以载录。既精于鉴赏,又不囿于所闻,既长于搜罗,又不短于识别,堪称“艺林之鸿宝”。编前有乾隆九年二月初十日上谕,继选凡例及总目。初编、续编,则专录乾隆内府所藏有关佛道经典的书画。1918年涵芬楼曾出版初、续二编石印本,三编仅有目,无著录。196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三编著录影印本,并附索引。此书与《秘殿珠林》为姊妹编,一般书画人《石渠宝笈》,道释书画入《秘殿珠林》。
周易参同契
道教经典。简称《参同契》。亦称《古文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三卷。参“太易”、“黄老”、“炉火”,“三道由一,具出径路”,故名。其内容是借乾、坤、坎、离、水、火、龙、虎、铅、汞等法象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兼及内外丹,但重点是内丹。书中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皆由阴(坤、雌)阳(乾、雄)的交媾,使精气得以发舒的结果。指出欲求长生不死必须顺从阴阳变化,掌握坤乾六十四卦运行规律来从事修炼,即所谓炼丹。该书对道教修炼之术与宋代理学都有影响,在中国科技史上亦有较重要地位。注释本有四十余种,多收入《道藏》第621至629册。最著名的注本有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三卷,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释疑》一卷,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卷。
秦观词集
词集,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缘情婉转,语多凄黯。张炎《词源》评其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本书备搜秦观词作及后人的评论,另外还加以简单的注释,为读者欣赏李清照词提供了较多的方便。
感天动地窦娥冤
简名《窦娥冤》。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一楔子,旦本。剧写楚州寒儒窦天章上京应举,为抵债,将七岁女儿端云送往蔡婆做童养媳。端云后改名窦娥,十七成婚,不久夫死,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因向赛卢医索债被骗至荒郊将被勒死,遇张驴儿父子撞见救下。张驴儿询知蔡婆儿媳亦寡,遂以绳索威逼蔡婆招赘其父子上门,婆无奈领至家,为窦娥坚拒。张要挟赛卢医卖给毒药,投毒于汤内,欲害死蔡婆以胁窦娥就范,不料汤被张父误食,而窦娥仍守贞不从。张遂诬告窦娥“毒死公公”。昏官楚州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流血昏死仍不招。官又欲加刑于蔡婆,窦娥为救婆乃屈招,被判死刑。刑前她向天地鬼神申诉冤枉,并发血溅白绫、六月降雪、三年大旱三桩誓愿以明己冤。果然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至楚州刷卷,窦娥鬼魂泣诉,冤案方得昭雪。天章依法判张驴儿凌迟处死,赛卢医流配充军,桃杌并吏典各杖一百,永不叙用。剧中仅“三桩誓愿”故事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及《搜神记》中“东海孝妇”周青故事,余皆取材于元代现实。据《元史·百官志》,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改“提刑按察使”为“肃政廉访使”,故剧当作于至元末至大德初(1297年前后),是当时强梁横行、官府昏愦、草菅人命的真实写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称此剧“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有《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1935年流传欧洲,先有法译本,后又有日、英、德等外文译本。明传奇《金锁记》及近世京剧、地方戏中《六月雪》、《羊肚汤》、《斩窦娥》等,均据此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