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兴缘

作者:佚名
三论兴缘

1卷,日本圣守撰。本书围绕三论宗的兴起与发展展开,以独特视角探究其背后的因缘与脉络。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主张一切皆空的中观思想,在佛教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圣守在书中深入剖析三论宗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思想传承。他从佛教教义的演变、不同宗派间的交流碰撞,到当时日本社会对佛教义理的需求等多个层面,抽丝剥茧,揭示三论宗如何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得以传播与兴盛。书中不仅梳理了三论宗的发展轨迹,还通过对相关论典的解读与阐释,展现其思想内核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变与创新。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情迷佛罗伦萨

情迷佛罗伦萨

美艳动人的玛丽•潘顿一年前失去了她深爱的浪荡子丈夫,好在丈夫因为车祸死得早,还为她剩下了点财产,加上她手头的一些珍贵首饰,倒也足可逍遥度日了。埋葬了丈夫,清理完家产后玛丽来到佛罗伦萨,租下近郊小山上的一幢美丽的古董别墅休养身心。玛丽多年的仰慕者、“大英帝国的建造者”埃德加爵士多年来飞黄腾达,即将荣任孟加拉总督,在受命前特地赶来佛罗伦萨向她求婚。但是一天深夜,只不过由于玛丽的一时情难自己,却导致了一出梦魇般的暴力事件。危急关头她不得已求救于声名远播的浪荡子劳利•夫林特,而通过他,她终于认识到否定了爱情——以及包蕴于其中的所有激情与冒险,也就等于否定了生活和生命本身。 毛姆最为成熟的小长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对人性的洞察更是入木三分。

中国传奇

中国传奇

《中国传奇》是林语堂根据中国古典小说编译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他从《太平广记》、《清尊录》、《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古本中选择了20篇有代表性的小说,通过改编、删节、增译等方法将原文本重新改造。林语堂的翻译素以忠实、通顺及和美称誉,但通观《中国传奇》,这一译本较引人注意的恰恰是与原本的“偏离”———误读、伪译比比皆是。实质上造成这种偏离的重要原因当是林语堂把这种编译作为演绎自己思想的重要途径,译作与其思想体系一脉相连。从《中国传奇》里情节、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命运的变化中,我们能窥探到语堂先生通过对原小说进行误读、改编、伪译,所表达出的文化追求及审美理想。毋庸讳言,我们在赞誉林氏传播中国文化策略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没有必要回避其编译作品中存在的局限性。

香山集

香山集

十六卷。宋喻良能(约1182年前后在世)撰。喻良能,字叔奇,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补广德尉,迁国子监主簿。复以国子监博士召,兼工部郎中。除太常寺丞,兼旧职,出知处州。不久,以朝请大夫致仕。喻良能与兄良倚、弟良弼,均因古文词有声名于当时。杨万里与之有交谊,曾作《送喻叔奇知处州》诗,云“括苍山水名天下,工部风烟入笔端”颇相推许。其诗风格与杨万里略近,只是不如杨万里诗之博大。陈亮《龙川集》中称:“叔奇于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别去三日,念之则不释。其为文精深简雅,读之愈久而意若新。”所著《香山集》十六卷乃清四库撰官以《永乐大典》和《南宋名贤小集》中所载,互为参补编掇而成。名为香山,因集中次韵李大著春日杂诗中有“清梦到香山”句。良能又自注曰:“余所居山名”。即以所居之地名集。见于《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和《续金华丛书·集部》。

曾公遗录

曾公遗录

大臣日录。北宋曾布撰。残本3卷。布字子宣,曾巩弟,嘉祐进士。元祐八年(1093)六月同知枢密院事,元符三年(1100)十月入相,崇宁元年(1102)六月罢相,先后在政府9年。宋制,皇帝有日历、实录,大臣有日录,记每日之行事、奏对,是编即曾布所记日录。原本久佚,卷帙不详。今本辑自《永乐大典》,仅七、八、九3卷。起自元符二年三月,止于元符三年七月。有事记事,无事书日,以示每日必录。所记多出亲见,多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采撷,有裨于研究北宋哲、徽之际历史。有《藉香零拾》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据以影印出版。

禅关策进

禅关策进

全一卷。明代云栖袾宏(1532~1615)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前集收录诸祖法语节要三十九章、诸祖苦功节略二十四章,后集收录诸经引证节略。诸祖法语节要收录黄檗希运、玄沙师备、鹅湖大义、永明延寿等三十九位祖师之示众、普说。诸祖苦功节略系叙述祖师苦行与开悟之经过,内容包括悬崖坐树、引锥自刺、誓不展被、无时异缘、口体俱忘、以头触柱等要目。诸经引证节略则引用经典中有关修行者精进努力之事项。本书流行甚广,为修禅者必读之精进总集。除收于大正藏外,另亦收于云栖法汇第十四册。

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又作佛为娑伽罗龙经、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系佛陀于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谓诸法之自性为幻化、不可思议、无所生、无主宰、无有我、无碍、无生、无灭、无色、无相,世间恶业皆妄心所化现。欲断恶业即须依止善法,善法即十善道: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淫、离妄语、离绮语、离恶口、离两舌、离贪毒、离嗔毒、离邪见等,而修十善道即为行菩萨道。又本经与实叉难陀译之十善业道经为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