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作者:黄念祖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梅光羲居士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慢归于简洁,淩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黄念祖居士于前言中曰:‘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今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见者闻者欢喜信受,持诵印行络绎不绝;海外佛学界业已收入新印之续藏,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章节列表
升序↑- 编辑说明
- 黄念祖居士大经解序
- 概要
- 法会圣众第一
- 德遵普贤第二
- 大教缘起第三
- 法藏因地第四
- 至心精进第五
- 发大誓愿第六
- 必成正觉第七
- 积功累德第八
- 圆满成就第九
- 皆愿作佛第十
- 国界严净第十一
- 光明遍照第十二
- 寿众无量第十三
- 宝树遍国第十四
- 菩提道场第十五
- 堂舍楼观第十六
- 泉池功德第十七
- 超世希有第十八
- 受用具足第十九
- 德风华雨第二十
-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 菩萨修持第三十
-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 边地疑城第四十
-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 本解常引经论目录
猜你喜欢的书
且介亭杂文附集
《附集》的文章,收自《海燕》,《作家》,《现实文学》,《中流》等。《半夏小集》,《这也是生活》,《死》,《女吊》四篇,先生另外保存的,但都是这一年的文章,也就附在《末编》一起了。先生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说: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所以就不自量其浅陋,和排印,装订的草率,急于出版的罢。这里重承好几位朋友的帮助,使这集子能够迅速付印。又蒙内山先生给予便利,得以销行,谨当深深表示谢意的。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五日,许广平记。
乌蒙秘闻
《乌蒙秘闻》一书是许指严在民初"反满"思想的影响下,为生计考虑,以清初滇东北改土归流为背景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
美人赋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一说出于后人伪托。《古文苑》、《艺文类聚》见载。葛洪《西京杂记》:“司马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文章述己游于梁王,梁王悦之,邹阳因相如“美丽闲都”而谮之。相如于是答梁王,己不好色,并与孔(丘)墨(翟)之远避女色不同。遂举二例证之。其一说,东邻有一美女,恒“登垣而望臣,三年于兹矣,臣弃而不许。”其二说,自己暮宿上宫时,“有女独处,婉然在床”,为已设旨酒,进鸣琴,歌“有美人兮来何迟……”而“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此文虽含讽谕,但多佚荡情思,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同旨。全文以丰富的想象和铺陈手法描绘女性的神情举止、体貌服饰,极为生动细致,其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且巧妙运用对话与氛围描写,又善以对比来渲染主题,具有明显的艺术效果。张溥曰:“《美人赋》风诗之尤,上掩宋玉。盖长卿风流放诞,深于论色,即其所自叙传……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此赋为后世作品中女性的描写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不得已
清杨光先著。二卷。顺治十七年(1660),向礼部上《正国体呈》,控告传教士汤若望“窃正朔之权以予西洋”。礼部未准。康熙三年(1664)上书《请诛邪教状》,告汤若望造妖书和谋反。汤若望由是下狱。四年,被特授钦天监监正,以“但知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数”,五次上疏辞职,未准。因辑其前后所上的书、状、论、疏,为上、下两卷。上卷除上述之文外,还有《辟邪论》上、中、下三篇,《摘谬十论》等。下卷有《孽镜》等文。杨、汤一案是清初天文学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对天文学的发展和对国家的政治、宗教以及西方知识在中国的传播等都有一定影响。本书是斗争中的一方的文献结集。与之相对的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类思针对《不得已》所作的《不得已辩》,一卷。其后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又曾加以修订。《不得已》在清代流传很少。光绪十五年(1889)出版荆楚挽狂子重辑的《不得已辑要》一卷附一卷本。直到1929年方有据清抄本影印的两卷本。利类思《不得已辩》有康熙四年版,八年南怀仁修正本。
檐醉杂记
世事纷纶,吾人置笔而起,不能更预一事。沧流到地,白日驰梭,奚遣幽忧?惟宜弄墨,有若负剑,所诏绪纟番。所收旧京梦华,或存国典;洼巷丛语,亦荟异闻。掌录备忘,久乃成帙,剔繁纂要,巨细杂综,类皆成于《瓮牖》、《负暄》,不复能权体例。冬日初出,映檐白醉,斯其境也,取以名篇。童习白纷,岂当乎儒林公议?野处伧语,安厕于荐绅旧闻,却扫无谬丛猥,掇拾贤于博奕,是托是居云尔。岁在旃蒙赤备若夫椒苏何圣生。
阿弥陀经义疏
全一卷。宋代灵芝元照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门:(一)教分教兴、教相二种,教兴之下,记叙如来出兴为令众生厌娑婆之苦,欣慕极乐净土,执持名号而得往生;教相之下,说净土教门为大乘圆顿成佛之法。(二)理即教之体,就通而言,指大乘为所诠之理;就别而言,则以弥陀修因感果之依正庄严不可思议功德为所诠之理。(三)行即教之宗,通则指六度万行,别则指净业,本经专示持名之法,便是经宗。(四)果即教之用,近果乃获法性身,住于同居净土;远果乃得不退阿耨菩提,证清净法身,居于法性土,究竟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