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

作者:佚名
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五大虚空藏修法之仪轨。

猜你喜欢的书

雪楼集

雪楼集

元代诗文别集。30卷。程钜夫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元至正六年(1346)欧阳玄序,明洪武年间彭从吉序,至正十四年李好文序,《元史》本传,程世京(程钜夫诸孙)撰《雪楼年谱》。据诸序,可知今存30卷本《雪楼集》的编刊过程是:程钜夫去世后,由其子程大本辑录诗文,编为45卷文集,请揭傒斯校正,并缮写收藏于家。至正四年,由程世京执至京师,请欧阳玄、李好文写了序。至正十八年由海路携《雪楼集》南抵于福建,并由程世京、揭汯重编为30卷。至元二十三年刻于建阳,仅成前10卷,书肆就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全帙始获刊行。今存《雪楼集》30卷就源于洪武刊本。卷1—9均为《玉堂类稿》,所收主要为应制之作及朝廷典册,卷10为《奏议存稿》,卷11—13为记,卷14—15为序、引,卷16—22为碑铭,卷23为铭、箴、赞、说等,卷24为题跋,卷25为题跋、杂著,第26—30为诗,诗未按体裁类编,卷30最后是词。卷30附有1则识语,说明刊刻过程,并提到奉礼部勘合,取《雪楼集》“以补书府之阙”。卷末为附录,收有揭傒斯撰《程公行状》、危素撰《程公神道碑铭》、吴澂撰《晋锡堂记》、欧阳玄等人撰《程公小像赞》等一组有关资料。程钜夫的文章比较拘谨,那是因为受到题材及作者身份的限制,他的诗则不同,磊落俊伟,气格较高。以诗而论,近体诗比较浅显,但古诗多遒警之句,相当有特色。如《和陶诗》韵味的古雅,《奉饯学舟老先生之武陵》意境的沉着真挚,都能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程钜夫历仕诸朝,是元代的元老重臣之一,朝廷典册多出于其手。《雪楼集》是元代主要的诗文集之一,历来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有294卷,系宋朝司马光编撰。书中内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周显德六年 (959年)止,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宋治平元年(1064年),光进《通志》,记述了从战国到秦二世年间的历史。宋英宗大加赞赏,命其再纂《历代君臣事迹》,并于始平二年(1065年)设立崇文院,选范祖禹、刘恕、司马康等为助手,使用龙阁、天章、三馆等所藏的书籍,采杂史诸书达222家,终于在元丰七年(1084年)编纂完毕,历时20年。 计有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宋神宗赵顼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光进后来另编有《考异》30卷,以辨正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目录》300卷,作为本书的提纲;《通鉴举要历》80卷,作为全书的简编。宋代王应麟编有《通鉴地理通释》,对《资治通鉴》中的地名沿革进行了考证。朱熹编著的《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元朝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的难字注 其音义编成《资治通鉴音注》,《考异》和《目录》中的历法、天文及其注解分别附于《通鉴》正文。《通鉴》补遗纠误,详考典制,所引史料均标明出处,所以其价值甚高。明朝有严衍《资治通鉴补正》270卷。通行刻本以清嘉庆鄱阳胡克家校刻附有胡三省音注之版本为最佳。1956年,古籍出版社以胡氏本为底本,标点印行。今有中华书局第四次印刷本。

起起穀梁废疾

起起穀梁废疾

一卷。清廖平撰。该书是他所撰《榖梁春秋外编》中的一种。按:东汉今文经学家何休撰《榖梁废疾》,排斥《榖梁传》;古文经学家郑玄撰《起废疾》驳斥何休。廖平撰《起起废疾》,对何休、郑玄二人的观点加以折衷。他认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分野在于礼制的不同,《周礼》 属于古文经学,《王制》属于今文经学,《榖梁传》主张“素王”,倡导“改制”,故礼制从新,而与《周礼》不合。该书有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民国十年(1921)四川存古书局汇印《新订六译馆丛书》,又将该书收入其中。民国时渭南严氏孝义家塾刊 《重订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十一卷,将《释范》一卷及《起起废疾》一卷附刻在后面。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简称《圆觉经抉隐》。王骧陆居士著,抉隐意为挖掘隐秘。王骧陆老居士(1883-约1965),字相六,浙江海宁盐官人,王欣甫(豫熙)第六子,王宽基弟。无相密心中心法(印心宗)二祖。受家庭影响,擅长诗文、书法。二十年代末,随大愚阿奢黎修无相密乘心中心,得悟心要,方知念佛之落处。昄依太虚法师,常在海宁硖石惠力寺及万善坛讲经。

天台山方外志

天台山方外志

佛教史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传灯撰。三十卷。是一部以记述天台山佛道历史沿革为主要内容的山志。分为二十部分:名山考、山源考、山体考、形胜考、山寺考、圣僧考、隐士考、神明考、金汤考、盛兴考、祖师考、台教考、高僧考、神仙考、灵异考、塔庙考、古迹考、碑刻考、异产考、文章考等。系统地记述了天台山的地理概貌、山川形胜、人文景观和作为主要内容的佛道历史事迹。所记佛教寺院(包括庵)九十余所,名僧一百七十四人,其中有些内容不见于僧传。另外,此书更多地记述了天台宗的事迹,其中卷七记有台教源流图和教法、教规,共二十九条,台教书目三百部。此书成稿后,于天台山真觉寺刻印流行,但原版毁于兵火。清光绪六年(1880),传灯第十四世孙敏曦从塔院找到原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重刻。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咒内间诸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