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扬圣教论

作者:无著
显扬圣教论

梵名Prakaran!a^ryava^ca^ -s/a^stra 。凡二十卷。又称总苞众义论、广苞众义论、显扬论。印度无著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论为显扬瑜伽师地论要义之最著者,古称瑜伽论十支之一;为唯识宗十一论之一,成唯识论之所依。本书凡十一品:(一)摄事品,(二)摄净义品,(三)成善巧品,(四)成无常品,(五 )成苦品,(六)成空品,(七)成无性品,(八)成现观品,(九)成瑜伽品,(十)成不思议品,(十一)摄胜决择品。共有二百五十二颂半,卷末附录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另有注释书显扬疏一卷(唐代窥基)、显扬论疏八卷(新罗璟兴)等,然皆已不传。此外,由于玄奘将显扬论与显扬圣教论颂分别译出,以致引起学界对于论、颂之作者是否为同一人之议论。日本学者宇井伯寿主张显扬论为世亲所作,显扬圣教论颂方为无著所作。其所提论点之一,谓南朝陈代真谛所译之三无性论相当于显扬论中成无性品之长行释文,而三无性论与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皆属于无相论之一部分,又转识论为世亲三十唯识颂之同本异译,故知无相论为世亲所作;复由此推知显扬论当为世亲之释文。

猜你喜欢的书

至正集

至正集

元代诗文别集。原本100卷,现仅存81卷。许有壬撰。《四库全书》曾据河南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刚编成,并由门生集录缮写完毕,许有壬就去世了,其子许桢仓皇轻装南行,书籍遗稿损失殆尽。此后《至正集》便久无传本。明朝中期以后,《至正集》复出,已佚去19卷。仅有81卷。本书善本,有明崇道堂抄本。卷1为赋,卷2-11为古诗,卷12-22为律诗,卷23-28为绝句,卷29为绝句、联句,卷30-35为序,卷36-43为记,卷44-64为碑志,卷65为说,卷66为诔、传、解、铭、箴,卷67为赞,卷68为颂、辞,卷69为文,卷70为诏、制、表、笺、疏、启、卷71-73为题跋,卷74-77为公移,卷78-81为词。许有壬是元代后期的元老重臣之一,他从政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至正集》所收的许多作品可以补正史实。他的文章以雍容典雅为特点,诗词则因应酬之作较多,艺术水平较为一般。

青纱帐

青纱帐

王统照撰。收入散文集《青纱帐》(上海生活书店1936.10)。作品围绕极富魅力的“青纱帐”何以变成了乡村间所恐怖的“魔帐”而展开层层深入的描叙议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青纱帐曾经给人以慷慨的恩惠,它有着“雄伟壮丽的姿态”、“满布着新鲜的生机”,它的产量高、用途广,真可谓“粒粒珊瑚珠,节节琅玕玉”,向来为农民所钟爱。可是,“多少年来帝国主义的压迫,与连年内战,捐税重重,官吏,地主的剥削,”早已使农村变成了一个待爆发的空壳。民不聊生、匪患出没,青纱帐成了土匪烧杀抢掠的天然的隐蔽地,竟带给人们以莫大的恐惧。然而,物极必反,作者借谈青纱帐“里面却藏有炸药的引子”,预示了革命风暴的必将来临。文章构思巧妙,欲抑先扬,文势起伏而收束集中,兼以描叙传神,议论形象,文字清新而又峭拔,可谓声情并茂之作。

澎湖厅志

澎湖厅志

台湾地方志。清林豪修纂,薛绍元删补。十四卷,首一卷。豪修另有《淡水厅志》已著录。绍元,苏江人。光绪举人。约于光绪五年林氏撰有《澎湖厅志》稿本,由台南海东书院收藏。十八年(1892),豪修重新补缺删冗,厘为十六卷。最后薛氏删补成今本。十八年,通判潘文凤以台湾通志局征访志稿,乃追寻原稿及副本,复聘豪与当地人士互为采订,阙者补之、冗者删之,成十六卷。嗣经巡抚唐景崧再命江苏举人薛绍元删补之,厘为定本。除卷首《皇言录》外,分十二门,曰封域(规制、经政、文事、武备、职官、人物、列女、风俗、物产、旧事、艺文;析艺文为三卷,余各一卷。

全闽诗话

全闽诗话

诗话。清郑方坤编。十二卷。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建安(今属福建)人。雍正进士,官兗州知府。博学多才,好网罗文献。著有《经稗》、《补五代诗话》等。此编荟萃闽(福建)人诗话,及其他有关于闽之诗。全书十二卷,计六朝唐五代一卷、宋元四卷、明三卷、国朝(清)一卷、无名氏及宫闺一卷、方外一卷、神仙鬼怪杂缀一卷。所收自以福建诗人为主,“亦有非闽人而关涉闽事者”(《例言》),计约七百馀家。此书是地域性的诗学论著。所论均为闽籍诗人或与闽地有关诗人之作品。闽地开发远比中原晚,隋以前的诗人,书中仅录郭璞、谢朓、到溉、江淹等四人。而且郭等并非闽人,只是与闽有关。可见当时闽中文化之落后。唐以后闽中逐渐被开发,诗人也多了起来。

法华经卓解

法华经卓解

法华经卓解,七卷,清徐昌治逗注并序。

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论释

无著所造摄大乘论之注释书。(一)梵名Maha^ya^na -sam!graha-bha^s!ya 。世亲造。汉译本有三:(一)陈代真谛译,凡十五卷。天嘉四年(563)于广州制旨寺译出,慧恺笔录。又称梁译摄大乘论释,略作摄论释、梁释论。(二) 隋开皇十年(590),沙门达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译,凡十卷。题名摄大乘论释论,又称隋译世亲摄论。(三)唐代玄奘译。贞观二十一至二十三年(647~649)译出,凡十卷。世称唐译世亲摄论。以上三译均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其中,真谛译本阐示八识体一、种现一体及阿陀那七识异名说等,为隋唐二译所无,余相异处亦颇多。盖因世亲门下产生相异之见解,遂就其释论增添删削,故新旧译本之原本即有不同,而真谛于翻译之际,为使义理更明了,亦曾加以补充。本书主要为摄论宗所用,又唐代慈恩家专用玄奘译本,华严宗法藏等则依真谛之旧本,而配于五教中始终二教之说。现存注疏有摄论章、摄大乘论抄(假题)、摄大乘论疏、摄大乘论义记(以上真谛译注疏,为敦煌出土之断简)、摄大乘论天亲释略疏五卷(日僧普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