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錍论义解

作者:善月
金刚錍论义解

金刚錍论义解,卷中,宋善月述,日本亮润题记。

猜你喜欢的书

最后的莫希干人

最后的莫希干人

美国作家詹·库柏的长篇小说,《皮袜子故事集》中的一部。情节发生在1757年,主人公“皮袜子”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技艺高超,人称“鹰眼”、“长枪”。小说中与他并列的是他的挚友,印第安人一个部落酋长泰加茨固。库柏在美国文学中第一次塑造了印第安人的正面形象,他曾声称有意地对印第安人进行“美化”。泰加茨固和他的儿子翁卡斯真诚、纯洁、勇于自我牺牲。小说也流露出作者对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他们遭受白人殖民主义者的杀戮,在白人挑拨下各部落之间互相残杀。原是一个部落酋长的泰加茨固后来在白人酒精的腐蚀下变得如同白痴一样,翁卡斯成了“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他的情人科拉的死亡象征着整个印第安部族注定毁灭的历史命运。

畸形屋

畸形屋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我在埃及遇上了索菲娅,此后她成为了我心爱的女子,然而我对她的家庭背景等一无所知。有一次,她终于肯开口对我说,她住在伦敦郊外的一个富豪住宅区,住在一幢歪歪扭扭的畸形小屋里……回到英国之后,索菲娅陷入了一起杀人案中,她那极其有钱而脾气怪诞的老祖父阿里斯蒂德被人谋杀了,怪屋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动机和嫌疑。为了让索菲娅摆脱这件令人烦恼的事情,我巧妙地找了个借口,进入利奥尼兹家族的怪屋中调查真相。

正骨心法要旨

正骨心法要旨

伤科著作。简称《正骨心法要旨》。4卷。清吴谦(六吉)主编,刊于乾隆七年(1724年)。是《医宗金鉴》的87~90卷。载有“手法总论”、“器具总论”、全身骨骼名称、各种骨折脱位的整复固定。插图10幅,方剂38首。此书综合清以前伤科理、法、方、药及理伤手法之大成。编次与内容均较简要明晰。在治疗方面,首次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8种手法与伤科临床紧密结合,是清代理伤手法一大进展。书中收载振梃、通木、腰柱等治伤工具的临床应用;详述“攀索叠砖法”,充实了稳定型脊椎损伤之治法。论述切于实用,对后世伤科有其一定影响。版本参见《医宗金鉴》条。锦章书局曾有单行本发行,建国后有排印本。

太上灵宝净明法印式

太上灵宝净明法印式

太上灵宝净明法印式,此篇盖为宋元净明道道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篇内载两枚印章图式,谓:「凡得净明法者,雕印二颗,各二寸四分。一曰太上净明之印,一曰净明法主之印。净明之印,奏牍即用之;法主之印,即遣呼召鬼神等用之。」全篇不足百字,疑原当在《太上灵宝净明入道品》一文中。

金丹大成集

金丹大成集

道家内丹术著作。南宋·萧廷芝撰,五卷。卷一首为 《无极图说》,次为 《天心图》、《玄牝图》、《既济鼎图》、《河车图》、《周天火候图》、《泄天符火候图》、《六十卦火候图》、《大衍数图》、《金丹橐籥图》,又有《橐籥歌》、《金液还丹赋》、《金液还丹诗》、《金丹还丹论》,多侧重于内丹理论探讨。卷二为《金丹回答》,对内丹术中常用的九十三则名词术语作了简明扼要的解释。卷三为七言绝句八十一首,卷四为《乐道歌》、《茅庐得意歌》、《剑歌》、《赠谌高士辞往武夷歌》、《赠邹峰山歌》、《西江月》十二首、《南乡子》十二首、《读<参同契>作》,均概括自己性命双修心得之作。卷五为《解注崔公<入药镜>》、《解注吕公<沁园春>》,亦系两种重要的丹经注本。收入《修真十书》卷九至十三,《道藏》第一百二十三册。 《道藏辑要》 昴集。

论语译注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本书按照《论语》的篇次,逐章进行注释,并翻译为现代语体文。章节的分合,比较斟酌以往各家的异同后择善而从。文字的校定,广泛利用古今学者成果,取舍缜审。注释的重点是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诠释。于疑难之处,有简明的考证,或注明出处,或略举参考书籍,以便读者查究。译文在尽可能不走失原意并保持原来风格下力求流畅明白。古人言辞简略,有时为补足文意而于原文涵义之外增添的词句,加方括弧作为标志。译文参照严复在翻译西文时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注意通俗化、大众化,充分照顾到专业工作者以外广大读者的阅读方便。书末附有《论语词典》。《词典》论“词”不论“字”,兼收近于“词”的“词组”;凡见于《论语》本文之词,不论基本词或派生词,习见义或罕见义,一律收录;词条按词头笔划为序排列;词目下,先释词义,再举例句;一词多义,分列义项;每词各义一般均标注出现次数;与“注释”交相为用,详于“注释”者,“词典”仅略言之,而“注释”未备者,“词典”则补充之。由于作者深厚的功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整理古籍新方法,达到了预期目标: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原著,并给有志深入研究的人提供若干线索,又为自学者提供了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阶梯。该书不但获得大陆众多读者的喜爱,而且受到港台及世界研习汉学者的欢迎,日本东京和京都的大学曾采用此书作为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