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王臣护法记
作者:阿旺罗桑嘉措
藏文史书。清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撰。作者系第五世达赖喇嘛,对西藏政治、宗教有很大贡献,一生著述颇丰。此书据藏文文献、档案、调查访问和民间传说加工整理,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成书。全书分26目,汉译本15万字。前三目论述佛教源流及传入西藏的过程;4至15目记叙历代藏王及其后裔生平史事,称为“事记”;16至26目记大臣、武官事迹,称为“史实”。类似纪传体。详载西藏从传说时代至固始汗之间,历代王朝事迹和王嗣传承。为研究西藏地方与藏族历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丝绸之路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已有英、法、日、俄、德等外文译本。1983年民族出版社刊行郭和卿汉译本,但错译处较多。
章节列表
升序↑- 目录
- 译者序
- 赞颂
- 一、总说佛教的来源
- 二、佛的事业进入雪域——西藏的概况
- 三、西藏最初有佛法的缘起
- 四、藏王松赞干布及继起的一些王朝事记
- 五、藏王赤松德赞及其继承的一些王朝事记
- 六、惹巴瑾王朝事记
- 七、朗达玛王朝及其王嗣事记
- 八、赤吉德利玛贡王後裔事记
- 九、王嗣拉喇嘛.绦秋窝及德哲王朝宏法事记
- 十、赤扎喜哲巴伯王後裔事记
- 十一、萨迦历代继掌西藏政教事记
- 十二、察巴噶举派掌管西藏政教事记
- 十三、枳公噶举派掌管西藏政教事记
- 十四、北道一些杰出人物的政教事记
- 十五、拔住噶举派掌管西藏政教事记
- 十六、大臣仁綳的史实
- 十七、大臣霍尔.须鲁让波的史实
- 十八、藏王大司徒的大臣仲钦.扎巴让波的史实
- 十九、大臣细噶伦哇的史实
- 二十、大臣嘉喀哲巴的史实
- 二十一、大臣德巴.窝喀哇的史实
- 二十二、大臣雅焦巴的史实
- 二十三、嘉巴赤本的史实
- 二十四、武官嘎敦巴.索朗嘉波的史实
- 二十五、利窝王拉嘉日哇的史实
- 二十六、顾实汗敦真却季嘉波的史实
阿旺罗桑嘉措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文赋
文学理论论文。晋人陆机作。全文载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文中比较广泛和系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上的许多问题,第一次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对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问题和感兴(灵感)问题的论述尤为透彻。作者认为创作前必须深入观察客观世界,学习前人著作。文以情生,情因物感,这是创作的起点。创作中要抓住一瞬即逝的灵感,驰骋想象,“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经过专心致志的想象和构思,感情逐步鲜明,物象更加清晰,可以进行实际创作,这时便要考虑结构、布局、剪裁、修辞等表现手段,“选义按部,考辞就班”。还要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是主干,辞为枝叶,语言辞藻应为表现文意服务,内容和形式要谐合,创作中要富于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文中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分别概括了它们的风格特点:“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同时明确提出了作文的“五要”和“五病”,对修辞上的各种毛病加以分析,并说明去掉这些毛病的办法。像这样层层深入地研讨修辞问题,在修辞学史上是独创的。其中论及的“警策”、“声律”等问题,均为修辞学史上的新命题。《文赋》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最早论文之一,无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还是在修辞学史或文体论研究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郭绍虞编《历代文论选》、裴晋南等编《汉魏六朝赋选注》等书中较详细的注释。张少康《文赋集释》收集颇丰,注释亦详。
相牛经
中国古代牛体鉴别学专著。《汉书·艺文志·形法类》中载有汉代《相六畜三十八卷》,其中有相牛经,但已全佚。《隋书·经籍志·五行类》载有《宁戚相牛经》二卷,《高堂隆相牛经》二卷,《王良相牛经》二卷。王良是西周时人,宁戚是春秋时人,高堂隆是汉代人。《旧唐书·经籍志》载《宁戚相牛经》是一卷,以上诸书均佚。《说郛》中收有《宁戚相牛经》,其内容与《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篇中的相牛的内容相同,显系摘录于《齐民要术》。清代黄绣谷在《相牛心镜要览》中指出“古之相牛经在晋代已亡佚”。
上清六甲祈祷秘法
上清六甲祈祷秘法,乃东华帝君所造,玄元老君授尹喜先生,盖为隋唐道书。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合为一卷。内载醮祭招遣六丁六甲、那延五天女、天游十二溪女、三官、五方帝君及五方星君之法。谓得此书者能驱使鬼神,能召风云雷雨,能破军寨,能使木牛木马,能壁上画人走动,能令百草冬月开花,能追地下鬼神宝藏,能辟水火刀兵,能敌百万之众……「凡所欲之物,皆得如意也」。
山神庙裴度还带
简名《裴度还带》。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一楔子,末本。演述唐代宰相裴度的故事 结构:此剧在情节结构上主要由两条线索组成,一条是裴度个人的遭遇,这是主线。一条是韩琼英一家的遭遇,这是副线。这两条线被一条玉带连系在一起。韩琼英一家三口的性命系于一条玉带,玉带被裴度所拾,从而使四条人命系于一条玉带之上。裴度如果贪财不还玉带,四命皆亡,裴度还了玉带,四命皆存,这是对裴度品德的大考验。裴度毕竟是一个有古朴之风的君子,他在别人眇视他时“胸次高傲”,蔑视世情;拾到玉带时,惊恐万状,夜不能寐,手捧达旦,归还原主。韩琼英一家得救了,裴度个人命运也因其不欺心而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无依道人录
无依道人录,一卷,清徐昌治著,超悟录,僧鑑序,后附疏稿,有缺页。
印心佛敏讷禅师语录
清寂讷说,法栋等录、法通等编。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关西大悲禅院语录、住汉中印心禅院语录、勘验机缘、问答机缘;卷二收颂古、分灯(自赞)、杂偈(歌)、行实、碑记。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