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湖用禅师语录
作者:鸳湖妙用鸳湖妙用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论货币和贸易
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财政金融家约翰·罗的主要著作。约翰·罗是信用创造论的创始者。本书是根据纽约A·M·凯利出版社1966年版译出,商务印书馆于1986年出版。全书共分8章,约7万字。约翰·罗撰写《论货币和贸易》一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苏格兰当时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想通过实行他的建议来“克服国家因极度缺乏货币所遇到的困难”。在分析和说明这些问题时,他也发表了对政治经济学具有一定影响的一些思想观点。约翰·罗认为“商品因为被使用而具有价值”。这一理论对后来的主观价值论起了一定的先驱作用。关于纸币和信用理论,约翰·罗极力强调增加货币对于国家的利益,并认为纸币比银币更适于充当货币,以土地这种不动产为担保品发行纸币的特殊银行,具有无限创造信用的能力。他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及其罗氏制度的实践经验,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即使在现代,约翰·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也还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凯恩斯主义者在论证他们的理论和具体建议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约翰·罗提出的通过信贷财政领域影响经济的思想。例如,约翰·罗的增加货币以增加就业,克服财政经济困难的思想,在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实行不同幅度的通货膨胀以摆脱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的各种方案中都有所反映。
嘉庆镇原县志
清嘉庆年间县令陈珙繁聘举人刘化鹏与其弟陈琚繁(江苏人)、张之鼎等纂《镇原县志》十卷本。陈珙繁调任正宁县令后,在正宁请陕西刻工镌版印刷,线装本,原志成书于清嘉庆七年(1802),共分星野、地理、建置、祠祀、官政、官师、选举、人物、艺文、纪事等十卷,记载国之要事、发展、凡人善举、官制选举等,扬清风正气,存史志资料。今藏陇东学院图书馆。
东观集
诗别集。十卷。宋魏野撰。《宋史》魏观本传记其撰《草堂集》十卷。据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薛田所撰序云“野先有《草堂集》行在人间”,是知魏野在去世(1019年)以前已有《草堂集》流传,作十卷,此为魏集旧本。野去世后,其子魏闲“以新旧三百篇,汇为七卷,因取赠典命之曰《钜鹿东观集》”(见序),可知魏闲编本作七卷。宋编父集成,未必即有刻本,《草堂集》与《钜鹿东观集》写本、抄本依然流传人间,分卷自然不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草堂集》二卷,《钜鹿东观集》二卷,亦言“闲集其父诗四百篇”,编为《东观集》。(按“三百”、“四百”皆举成数而言,实数为三百五十九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有《草堂集》二卷、《钜鹿东观集》十卷,亦言“闲集其父诗四百篇”。传世者有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严陵郡斋刻本(此为残本),亦分为十卷(黄丕烈曾见)。可见《东观集》在宋时已分为二卷本、七卷本、十卷本,但所存魏诗数目相去不远,皆在三百以上,四百以下。魏集除宋刻本外,元代有刊本(见《袭抒楼书目》)。明代多以写本传世。《四库全书》所收为十卷本。清末帝宣统三年(1911)赵诒琛据金兆芝所校江南图书馆藏三抄本刻《钜鹿东观集》十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收入《峭帆楼丛书》。贵池刘氏得宋刻本,重摹行世。
答万季埜诗问
清代诗论著作。1卷。吴乔著。全书为问答形式,共27则。其论诗重视“命意”,要求“其中有人”,反对拘泥声韵,执着死法;提倡“三百篇”的传统,尊唐、薄宋,力贬明诗;强调诗的特征,并以米“酿而为酒”与“炊而为饭”来比喻诗与文的差异。在回答具体问题中,体现出吴乔的反拟古主义的诗歌主张。清初反拟古主义,始有钱谦益,其后冯班、吴乔等起而响应。吴乔论诗,主张诗要有寓意,他认为,唐诗的优点,就在于“读唐人诗集,知其性情,知其学问,知其立志”,而“明人以声音笑貌学唐人”,只是注重修辞形式,结果“千人一体”,终不能超过唐人。他最推崇的是晚唐李商隐的诗,这也可能与他推崇委婉寓意的诗歌主张有关,他曾选录李的无题诗,猜度其意旨,作《西昆发微》。吴乔认为拟古诗内容空虚,而强调寓意,这基本上抓住了要害。他指出“诗中须有人,……诗而有境、有情、则有人在其中”。“有人”与否、寓意的存无,决定诗句的“死”、“活”。诗句的死、活另外还与表现手法有关,在此方面,他最崇尚的是诗三百的“比兴”手法,“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作。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他还比较了唐、宋、明各代诗歌,认为“唐人作诗, 自述己意,不必求人知之,亦不在人人说好,宋人皆欲人人知我意,明人必欲人人说好,故不相入”,宋、 明诗的局限,就在于太实太露,无言外之意,而不象唐人那样“实话亦虚”。“比兴意在言外,不可以言求意”,这就是吴氏重视比兴的原因。答问中,吴氏还指出了诗文的区别, “唯是体制辞语不同”,两者都需有寓意,但是具体表现形式又不同。在论诗歌的演变时,他坚持“变复”主张, 强调“复”的同时,要“变”,这也是对拟古派的反动,这种见解是合乎艺术发展史的运动规律的。
老宣放言录
《妄谈·疯话:老宣放言录》是宣永光以独特的见解深刻地分析当时的男女、情爱、婚姻家庭和性爱,以犀利的语言剖析了当时的社会、官场、人生和文化,作者旁征博引,说古论今,其中天文地理,中外文化,道德风尚无不涉及;更是谈及经商做官,内政外交、相夫教子,为人处世,且更多是对国政、社会、时弊的针砭批判。作者对当时中国前途之走向的预见,令人惊叹!《妄谈·疯话:老宣放言录》行文豪放,语言犀利幽默,笔触辛辣独到,让人一读之下顿觉畅快之感。《妄谈·疯话:老宣放言录》谈古论今,不慑当道之忌,笔触辛辣,不阿流俗之好。诠释豪情人生的态度,剖析官场弊事的怪象,演绎男女情爱的风韵,解读处世哲学的智慧。其内容穿越古今、无所不及,对男女、家庭、婚姻等问题的分析鞭辟入里,对社会、官场、人生的见解也是辛辣犀利。老宣也因其独特的思想和写作风格,与李宗吾并称为中国文坛的两位奇人怪杰。
宋高僧传选译
《宋高僧传》,又称《大宋高僧传》或《高僧传三集》。称《宋高僧传》者,盖因编纂者赞宁系北宋之僧人,故名。若就收录之对象言,所收者多为唐、五代之高僧,因此之故,近人杨文会认为称《宋高僧传》颇不妥,遂改之为《高僧传三集》。本书之体例、结构,一如《唐高僧传》。全书亦分为十科:一译经,卷一至卷三,共三卷;二义解,卷四至卷七,共四卷;三习禅,卷八至卷十三,共六卷;四明律,卷十四至卷十六,共三卷;五护法,卷十七,一卷;六感通,卷十八至卷二十二,共五卷;七遗身,卷二十三,一卷;八读诵,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五,共二卷;九兴福,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共三卷;十杂科,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共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