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天下同文集

天下同文集

四十四卷。元周南瑞撰。周南瑞字敬修,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生卒年、事迹均不详。吴澄《支言集》有《赠周南瑞序》,称安成周南瑞敬修,匾“濂溪”二字于室,或者议之。又称敬修之文词,固已早冠于乡儒之上,自濂溪视之则陋也。盍暂舍其所学,而勉其所未学云云。当即指其人。至称其欲为濂溪后人,当知其门户、路径。是明以冒称周子之裔而诮之,其人好趋附高名者。观其目录末标“随有所传录,陆续刊行”九字。其体例与清末庸陋坊本无异。但本书所载,颇有苏天爵《文类》所未收,足资当时典故。如:《元史》崔或上宝玺事,在成宗本纪及崔或本传均有所载,但未详其得玺月日;本书所收崔或献玺书文,即写明时为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三十日。又如安南世子陈日燇遣使上表并献方物事,成宗本纪记为元贞元年三月乙巳朔,而安南国传则记为至元三十一年五月,两相矛盾。本书所收安南国王贺成宗登极表,则写明时为元贞元年三月初一日,从而得知安南国传所载舛误。故本书所载史实,可资考证之用。其他文篇,亦多有可观者。其中卷十七、卷十八、卷三十一、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四十一均佚阙,世无全本。此书有 《四库全书》 本。及 《雪堂丛刻》 本。

李太白文集

李太白文集

诗文集。唐人李白撰。三十卷。白有《李太白集》已著录。此编系来人宋敏求在乐史所编三十卷本基础上,参以各本,重编而成。书成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乐史所编本前二十卷有诗七百七十六首,宋敏求又从王溥家所藏之三卷本(三卷中缺下卷,仅存二卷)李白诗集中补充一百○四首,又从“唐类诗诸编洎刻石所传,别集所载者“补入七十七首,共得一千○一首诗,编为二十三卷;又将原乐史本别集十卷所载之赋、表、序、碑、颂、记、铭、讚文等编为六卷,附于诗后;李阳冰、魏颢、乐史序及范传正、李华、刘全白、裴敬四人为李白作的墓碑碣记,共编为一卷,列于诗前,成一新三十卷本。宋敏求本“沿旧目而釐正其汇次”,各类漫无次第。后曾巩对其编次加以更订,晏知止校刻。该刻本卷一为诸家序、碑、志、碣记。卷二至卷二十四为诗,分为乐府、歌吟、赠、寄、别、送、酬答、游宴、登览、行役、怀古、闲适、怀思、感遇、写怀、咏物、题咏、杂咏、闺情、哀伤二十类。卷二十五至卷三十为杂文。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该书有蜀刻大小二本。该本收诗数量之多,远超以前各本。但其中杂入伪诗亦复不少。苏轼曰:“今《太白集》中有《归来乎》、《笑矣乎》及《赠怀素草书》数诗,决非太白作,并后来五代间贯休、齐己辈诗也。”(《书李白集》)。陆游《入蜀记》亦指出,此为宋敏求“贪多务得之过”。虽然如此,该本仍有遗漏,如《才调集》所收之《寒女吟》、《会离别》二首,《文苑英华》所收之《初月》、《雨后望月》、 《对雨》、《晓晴》、《望夫石》、《冬日归旧山》、《邹衍谷》等十七首,均缺收。有宋刻本,典藏北京图书馆,日本静嘉堂亦有收藏,恐即蜀本。

泪与笑

泪与笑

梁遇春著。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6月初版。为作者去世后由友人编成之随笔体散文集,收入作品22篇。前有废名、刘国平、石民作的三篇序,后有叶公超所撰跋。集内文章,多剖析内心矛盾痛苦,亦表现对于人生理想境界的热烈追寻。从首篇《泪与笑》始,即反复表述自己感悟人生的两种矛盾的情感:由对黑暗社会之愤慨而引发的各种笑声中感到的是无限的生之悲哀,而称“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并引果戈理的“笑里有泪”为同道。《一个“心力克”的微笑》、《又是一年春草绿》等篇,一再表述了这种笑里所渗透的悲哀。然而,作者珍惜自己的真诚,“尤其爱自己醒时流泪醉时歌这两种情怀凑合成的东西”(《破晓》),还有深挚的恋情,以及因爱人的离去而留在心头的难解的忧伤(见《她走了》、《苦笑》、《坟》等篇)。与这种“悲哀情绪”相关的,首见于对现实人生的强烈愤慨。《猫狗》称“上海是一条狗”,“狗可以代表现实的黑暗”,“北平却是一只猫,它代表灵魂的堕落”。在《春雨》等篇中,甚至为“在这个悲惨的地球上”竟然出现了“娇阳的春天”而惊异,认为只有黯淡的阴雨天才与人们的处境心态相谐。同时,其内心仍然渴望光明,希望能保持“颠扑不破的天真,同由世故的熔炉里铸炼出来的热情”(《天真与经验》)。故而喜欢在自由洒脱的旅途中观察世人不加掩饰的真相(《途中》),更希望生活如火焰般无拘无束,能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获得生气与趣味(《观火》)。进而热情赞扬救火夫不顾死生、舍己救人的高尚精神,赞美其生命的活泼矫健及内涵的丰富澄净(《救火夫》),亦欣赏知识分子如徐志摩者敢于“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吻火》)。这些文字,都坦露出自我纯洁的心灵。“只有深知黑暗的人们才会热烈地赞美光明”(《黑暗》),作者爱憎鲜明,为文立意不凡,逞才使气,纵意放谈,在现实所激发的情感矛盾中探索人生,确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亦有不可或免的狭隘与偏执。

阅史郄视

阅史郄视

四卷,续一卷,清李塨撰。李塨字刚主,蠡县人,康熙年间举人,官通州学正,从博野颜元游。李塨为学主张忍嗜欲,苦筋力,习六艺,讲世务。书中讲道: “王五公教我小事克勤,谓小事皆有次第节奏,然后大事可为。”持论极平,能不因人废言; 力主熟读经书以恢复宏扬圣贤道统。方苞志墓,谓刚主闻其言,取不满程朱语,载经说中已镌版者,削之过半,盖未能尽从也。德州孙勷为此书作跋,称其忧深识远,旨约言文,固也不是无用之学。《阅史郄视》后收入《畿辅丛书》中。

无碍解道

无碍解道

巴利名Pat!isambhida^-magga 。音译波致参毗陀。为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本经内容系分类解说有关修道解脱诸事,全经可大别为三品,即大品、双结品、慧品,而各品皆附有十论,其中,大品为全经之中心。本经固属经藏,但其内容形式亦有论书之格式,仅大品之第四、双结品之第一、六、七、十及慧品之第九等六论之初,具‘如是我闻’等字为始之经典形式。其所揭论目主要采自巴利律藏及经藏之长、增支、相应诸部经,被视为轮藏七论中最早成立之法集论(巴Dhammasan%gan!i )及分别论(巴Vibhan%ga )之先驱。本经已有原文出版及日译(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四十、四十一卷),注释书有摩诃那磨之显扬正法论。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说十六大阿罗汉名,并眷属数目住处,及明末法之中,于三宝所种善根者,三会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