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作者:智顗猜你喜欢的书
波谢洪尼耶遗风
《波谢洪尼耶遗风》是作者最后一部作品。描绘了农奴制改革前地主生活的广阔画面。迫于80年代的反动局势,这部作品的艺术风格、情节描述和人物刻画不再采取夸张、怪诞、尖刻讽刺的形式,而是运用一般现实主义的手法,但思想上仍然忠于革命民主主义。
春
春,朱自清散文集,收1924年至1932年所撰文章14篇,1933年出版。包括:《吴稚晖先生文存》、执政府大屠杀记、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翻译事业与清华学生、悼何一公君、新诗、唱新诗等等、那里走、近来的几篇小说、悼王善瑾君、白马湖、论中国诗的出路、《文艺心理学》序、刹那。
谈虎集
现代杂文集。周作人著。上册1928年1月上海北新书局初版,收作者1919至1927年间所写有关社会评论方面的杂文76篇;下册1928年2月上海北新书局初版,收作者1921至1927年间所写有关社会评论方面的杂文56篇;上下册共计收杂文132篇。1987年9月上海书店根据1936年6月第5版影印出版,并将上下册合订为一册。周作人在本书初版的《序》里说,“《谈虎集》里所收的是关于一切人事的评论”,“我这些小文,大抵有点得罪人得罪社会”。《祖先崇拜》(初载1919年2月23日《每周评论》第10期)、《思想革命》、《罗素与国粹》、《重来》、《道学艺术家的两派》等文,批判了中国原始野蛮的封建旧礼教和旧道德,这些杂文都是声讨“非人的道德”的战斗檄文。《前门遇马记》(初载1919年6月8日《每周评论》第25期)、《南北》、《卧薪尝胆》、《养猪》等文,揭露新旧军阀的凶残暴虐,嘲弄和怒斥了助纣为虐的无耻文人,赞颂了英勇献身的民主战士,显示出战斗的杂文风格。收在《谈虎集》下册的《日本浪人与顺天时报》、《日本人的好意》、《裸体游行考订》等,具有反帝民族意识,对现实感应敏锐,笔锋犀利。矛头指向日本殖民主义者及其在华的反动喉舌《顺天时报》,指出“中国人的中国”不容日本的“支那通”来干涉。这些杂文与抗战时期作家的言行,有着明显的差别。《谈虎集》中还收有对各种时弊针砭的杂文,有对批评界的“人身攻击”和“隐恶扬善”行为而发的(《翻译与批评》),有对资本家“掩耳盗铃”地“主张禁娼”的怪事而发的(《资本主义的禁娼》)。这些杂文的笔锋触及社会的各个阴暗角落,剖析了“病态社会”的种种痼疾。
澎溯台湾纪略
本书(一册六五面三九、○○○字)为一集刊,共收杜臻撰「澎湖台湾纪略」、周于仁与胡格撰「澎湖志略」及林谦光撰「台湾纪略(附澎湖)」三种。「澎湖台湾纪略」(一卷)作者杜臻,宇肇余,浙江秀水人。清顺治进士,历内阁学士。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奉差与同官石柱至闽、粤相度展界。往还岭海,跋涉三万里,着有「闽粤巡视纪略」六卷、「海防述略」一卷;「澎湖台湾纪略」(原题作「彭」),即于此时撰作。首述澎湖,叙其位置、史略、物产及地理;次述台湾,先叙沉有容平倭并录陈第「东番记」,继叙施烺入台之战与郑氏之降,再详地志而以设官守终。「台湾纪略」(一卷)作者林谦光,字芝嵋,福建长乐人。清康熙壬子(十一年)副榜,历官政和教谕、延平教授;二十六年,调台湾府学。所著「纪略」目次为形势、沿革、建置、山川、沙线礁屿、城郭、户役赋税、学校选举、兵防、津梁、天时、地理、风俗、物产,末以「澎湖」附。「澎湖志略」(一卷)作者周于仁,字纯哉,号仙山;四川安岳举人。清雍正十一年,由福建将乐知县,升授澎湖通判;乾隆元年,告病卸事。
清微丹诀
清微丹诀,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元代清微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本书言清微派内丹修炼法。分为四章,即〈清微隐真合道章〉、〈入室功夫章〉、〈临坛召合章〉、〈发用章〉。末附内炼符图七种。清微派丹法特点,是以内炼金丹与外用符法相结合。其内丹修炼程序虽分作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三段,但具体功法与全真道丹法有所不同。又称清微道法之要「非专于符,非泥于咒」,而是先以我之正炁合雷将之灵,以天之斗罡与我身之斗罡合而用之,「我禀阴阳二炁,出则轰天震地」。又谓「德者道之符,诚者法之本」,行道者先须正己诚意,神炁冲和,始可行法。
华严经旨归
简称《华严旨归》。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一卷。论述《华严经》的主要内容和华严宗教义。分为十门,并各以十义解释:(1)“说经处”,谓《华严经》“为尽法界之谈”,并不限于《华严经》上讲的“七处八会”;(2)“说经时”,谓卢舍那佛讲《华严经》是“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3)“说经佛”,谓卢舍那佛的存在超越时空,不能以“一身”或“多身”来解释;(4)“说经众”,谓《华严经》中的佛、菩萨、诸天王众生等,“皆在舍那海印中现”;(5)“说经仪”,述佛、菩萨以言声、“毛孔出声”等说法的种种神奇事迹;(6)“辨经教”,述《华严经》的不同种类、数量、性质等;(7)“显经义”,各用十对范畴讲《华严经》的“所标之法”和“所显理趋”,以说明其教法和义理的圆融无碍;(8)“释经意”,讲法相圆融、无尽缘起的十种原因;(9)“明经益”,谓根据此经修普贤行,必当成佛;(10)“示经圆”,讲以上九门所述之教法“总合为一大缘起法”,无碍圆融,无尽自在。其中在讲法相圆融、无尽缘起的十种原因时,以唯心无自性为本,与《华严经》的原意差别较大。本书引用了提云般若译《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分》的内容。见载于明版诸藏及日本《大正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