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作者:佚名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又名《记法住经》、《法住经》、《无量寿供养仪轨》。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北腾14。唐玄奘译。一卷。首尾俱全,存一百十三行。谓佛临涅槃之际,应阿难之请,叙述佛灭后,正法住世一千年,然后当渐隐没,并叙述了这一千年中,每一百年正法的情况。经谓,佛最后说,正法灭后,另有一批“不可思议诸菩萨等以本愿力生于此时,护持如来无上正法,与诸有情作大饶益。”说明其编纂于大乘产生之后。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本首尾完整,保留了该译本较古老形态,可供校勘。

猜你喜欢的书

老泉文钞

老泉文钞

十卷。宋苏洵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计书、状14篇,论37篇,记4篇,说2篇,引2篇,序1篇。

近代欧洲文学史

近代欧洲文学史

1917年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开始在国文门一年级教授“欧洲文学史”,第二年继之为二年级开“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与《近代欧洲文学史》便是这两门课讲义的整理。前者最早在1918年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其是周作人到北京后出版的第一种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欧洲文学史;后者则为学者止庵于2005年在国家图书馆发现,2007年出过单行本,此次首次收入自编集。周著文学史广博淹通、洞见深邃、文词典雅、深入浅出,被称为开启“中国启蒙文学”之作。

上方灵宝无极至道开化真经

上方灵宝无极至道开化真经

道教经典。分三卷,凡二十四章。该书主旨在结合儒道,调和三教,以宣扬宋儒倡导的纲常名教,而终归于道教之修真炼性。盖出宋元间道流所为。其体裁仿《论语》。卷上八章论君明、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女贞。主张为政宽而惠,并宣传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等封建道德。卷中、下,刊学道修身之要,亦宣传仁义、柔和、行善、报应、超度亲人等,并谓儒、释、道三家及三大圣人“同源而异举之,相一而分别之”(卷下)。后收入《道藏》。

易汉学

易汉学

清惠栋撰。八卷。搜集自汉至三国时期孟 喜、虞翻、京房、荀爽等人的《易》说,“采辑遗闻,钩稽考 证,使学者多略见汉儒之门径”(《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经部》易类六)。汉儒治《易》多讲阴阳灾异,以卦象配 自然、人事。《经训堂丛书》本。此书大旨,乃追考汉《易》学说,掇拾其余绪,陈述其要例。全书所考,凡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玄《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末一卷为惠氏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

朱子抄释

朱子抄释

明吕柟编。该书是一部朱熹《语录》的选编。成书于吕柟出任国子监祭酒时。自称当时各版本的朱熹《语录》内容庞杂,而且选录者人数众多,学术界形成了门户争论的风气,大都借朱熹之名抬高自家,为此选编该书,力求将朱熹学术本旨发扬光大。该书仅从《朱子语类》中选取部分内容编成二卷,并对其加以发挥。卷一主要记录了朱熹为学之道、涵养功夫、格物穷理说、知行关系论以及对各家《易》说的评论等;卷二收录了朱熹对各家之道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编者的见解,对一些命题做了深入探讨,比如天地、阴阳、太极、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等。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金刚般若论

金刚般若论

佛教论典。古印度无著造,隋达摩笈多译。二卷。本论首先以“种性不断”、“发起行相”、“行所住处”、“对”、“不失”、“地”、“立名”等七个方面对《金刚经》进行总体论述。然后逐段引述经文,加以解释,释文较为简练。本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但《高丽藏》、《金藏》等中原系藏经所收为二卷本。《崇宁藏》、《毗卢藏》、《碛砂藏》等南方系藏经所收为三卷本。前者逐段引用《金刚经》时只抄首尾经文,后者则抄录全文,故两者在形式上差距较大。敦煌遗书亦有收藏,与《高丽藏》形态一致,为研究藏经史提供了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