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女身经

作者:佚名
转女身经

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佛为无垢光女说转女成男之法。由一法增至十法。兼明女身种种之苦恼。佛住耆阇崛山,有婆罗门,名须达多,妻名净日,怀一女胎,其胎合掌听法,欲有所问。佛放光明,普照大千,令此众会,皆见此女在胎问法。问已,从右胁出,立莲华台,释提桓因奉以天衣璎珞。女报之曰,菩萨有十种衣服璎珞而自庄严,所谓不失菩提心,不忘深心,大慈大悲等。不受此愿求小智之衣,于是东南方净住世界,无垢称王如来,遣衣与之。女着衣已,即具五通,放光动地,礼佛问法。佛为说三十种四法,三万二千天人,发菩提心。次与舍利弗问答名字之义,佛与命名为无垢光,又与舍利弗问答女身之义,次问得离女身之法,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兼明女身种种苦恼,五百比丘尼发菩提心,愿离女身。七十五居士妇,璎珞供佛,化为宝台,各有佛坐,大众围绕。妇见神变,发菩提心,坚修梵行,即礼佛足,不转女身,誓不起地。佛为说十六法,大地震动,七十五居士亦来,先以善来得度。诸女遂成男子,升空说偈,复劝居士发菩提心。自乃请从弥勒菩萨如法出家。次无垢光劝母发菩提心,自亦发诚实语,转成男子。

猜你喜欢的书

朝霞

朝霞

尼采的《朝霞》1881年问世,1887年新版并附有一篇前言,它在著作史上位于《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部分(1880)与《快乐的科学》(1882)之间。《朝霞》分为五卷,每卷分为长短不同的节,少只有一两行,多则一两页,甚至偶尔长达三页以上。该书比较详细的部分,特别是前三卷,有点像随笔式的短文(essayistischer Kurzform),其思想素描与其说是巨细无遗的不如说是钩玄提要的。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特别是在第四卷中,每段要更短一些,带有圣经经文(Textes)的思想风格。寥寥几个句子甚至单独一个句子构成浓缩的和凝练的格言,好像压缩甚至过度压缩的短文(Kurzessay)。

拉摩的侄儿

拉摩的侄儿

18世纪法国作家狄德罗的哲理小说。 主人公是作曲家若望·菲力普·拉摩的侄儿,作品主要由“他”与作者(“我”)的对话构成。拉摩的侄儿是个潦倒的音乐家,流落于酒吧,或充任家庭音乐教师,借以糊口,最后沦为贵族富翁家的食客,靠阿谀逢迎、出卖尊严来换取一点施舍,而当他稍微顺利的时候又衣冠楚楚、神气十足。他一方面有很强的理智和清醒的自我认识,痛感自己的懒惰、卑下和堕落,却又仍然过着那种作践人格、可怜可悲的生活,无力自拔也不愿解脱。他有很高的艺术才能,知识丰富,见解深刻,对社会的不公、金钱的罪恶、风气的败坏都能作出尖锐深刻的评论,但自己也要去做“最蛮横无耻的流氓”,采用卑劣的手段去攫取个人利益,否认一切信仰和道德原则,奉行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 拉摩的侄儿是一个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有不满和批判,但自身又是这个社会结出的恶果,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这正是当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复杂尖锐的矛盾的反映。作品因其深刻的剖析而被恩格斯称为“辩证法的杰作”。

黄帝阴符经解

黄帝阴符经解

黄帝阴符经解,原题「同知建隆观事赐紫道士保甯大师蹇昌辰解」。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证,昌辰乃北宋末成都人。《通志•艺文略》着录是书一卷,今本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作者自序及《阴符经事蹟》一篇。内称昔西王母遣玄女授黄帝《阴符经》三百余言,黄帝又敷演一百余字以系之。故是书取经文四百余字本,分作四章。各章先有总叙章旨文字一段,然后分句注释。注文大旨本于老氏虚静自然,清心寡欲之说,饰以道士养生之言,或引证《易传》以论天道人事契合之机。

孤山再梦

孤山再梦

清王羌特撰。三卷六回。题“渭滨笠夫编次,姑苏游客校集》。羌特字冠卿,号梦醒主人、惊梦主人。十二岁入泮,顺治四年选拔贡,康熙九年授云南顺宁府。书叙江南姑苏梅雨林与万宵娘的婚姻故事。梅生与宵娘去游春时相遇,互相爱慕。经木婆从中帮助,二人得以相见,面订终身。梅生请媒作伐。宵娘之父万钟正拟应允,有白姓各加色者从中破坏,污梅生与宵娘有伤风化,万钟不允婚事。梅生闻变。忧郁成疾。父母以程氏女冒充宵娘与梅生成亲。梅生知情后病愈重。宵娘开始以为梅生轻薄,悲愤而病,经木婆探明真相后,方释怨恨。宵娘病危,向父母表明心意,要求死后不埋葬。父母因怜爱女儿,从其意,将灵柩放在虎丘观音庵殿内。梅生至京师赴试,被选为杭州推官,趁赴任之机回苏州与父母及妻程氏团聚。宵娘托梦给父母及梅生,说将还魂。遂开棺,还魂再生,与梅生完婚,与程氏姊妹相称。梅生赴杭州任职,为官清正,受百姓称颂。梅生遂急流勇退。书属中篇才子佳人小说。明显受戏曲《牡丹亭》、《孤山梦》影响。第一回正文前入话称:“风流一事,可感天地,动鬼神,生者可以死,死者亦可以生。有如《牡丹亭》一本传奇。”有清抄本。未见出版。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不录。

东北史纲

东北史纲

史学专著。傅斯年等编。1册。1932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出版发行。第一卷,古代东北部分,由远古到隋代以前时期。内容含渤海岸及其联属内地上文化之黎明、燕秦汉与东北、两汉魏晋之东北郡县、汉魏晋之东北属部、汉晋间之东北大事。“九一八”后,感时之作,论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驳斥帝国主义御用文人对东北史的歪曲。《东北史纲》一书共分五卷,于五卷前有《卷首·引语》和《论本书用“东北”一名词不用“满洲”一名词之义》。第一卷《古代之东北》(傅斯年),第二卷《隋至元末之东北》(方壮猷),第三卷《明清之东北》(徐中舒),第四卷《清代东北之官制及移民》(萧一山),第五卷《东北之外交》(蒋廷黻)。萧一山撰《清代东北之官制及移民》,但因印刷延误,违背当局的对外妥协政策而未获出版。目前,方壮猷,徐中舒所撰二,三卷可能已经失传,蒋廷黻所撰第五卷部分留存。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佛成道未久,大众云集。佛入宝舍三昧,出无量化身。十方化佛皆集,十方世界,犹如一会。胜分菩萨说偈问法,大威光仙人止之。自问所疑。佛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同发愿。佛悉授菩提记,复出舌相,说持经功德。仍以此经嘱累文殊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