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婆娑罗王经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一位女士的画像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小说叙述的是自强、自信、富于幻想、但涉世不深的美国姑娘伊莎贝尔·阿切尔被虚伪、贪财、好色的猥琐小人骗取了爱情,以至醒悟为时已晚的故事。故事叙述聪慧美貌的伊莎贝尔·阿契尔在父亲去世后,由姑母杜歇太太从美国带到了英国。杜歇先生是一个从美国到英国定居了30年的老银行家,儿子拉尔夫身患肺病。伊莎贝尔拒绝了青年企业家古德伍德的求婚,也拒绝了杜歇家的好友沃伯顿勋爵的求婚。老杜歇临终前对儿子说自己这一辈子对妻子不甚满意,希望儿子能娶一个像伊莎贝尔那样的好姑娘。拉尔夫心里爱着伊莎贝尔,但他考虑到表兄妹最好不要结婚,而且他身体又有病,因此他更愿意让伊莎贝尔在他的心中永远作为一个美的象征。他劝父亲更改遗嘱,为伊莎贝尔留下一笔财产。伊莎贝尔从艺术品位极好的莫尔夫人身边结识了她的一位朋友奥斯蒙德,不久便坠入情网。他们很快结了婚,但遭到所有亲戚朋友的反对。果然,婚后的奥斯蒙德开始按他的意志来改造伊莎贝尔,他们的感情日趋恶化。拉尔夫病重,临终前欲见伊莎贝尔一面,竟被奥斯蒙德阻拦。后来,伊莎贝尔得知奥斯蒙德的女儿潘茜的母亲就是莫尔夫人。与拉尔夫诀别后,她又遇到了古德伍德。后者说拉尔夫生前曾托他关照伊莎贝尔,他自己也愿意与伊莎贝尔结婚。然而良知和对潘茜的责任使她最终还是离开了古德伍德,返回到她那个并不幸福的家。
白云集
四卷。元许谦(1270—1337)撰。一名《许白云先生文集》。许谦字益之,金华(今浙江)人。少孤,颖悟异常,稍长即力致于学,受业于金履祥。公卿累荐,不仕。暮年讲学从者千余人。晚年自号白云山人,世称白云先生。著有《白云集》、《四说丛说》等。此集全称为《许白云先生文集》或《白云许先生文集》。凡四卷。乃明正统十二年(1447)金台李伸于其祖妣王氏家得许谦诗文残稿,编次而成。卷一为赋、序、记、行状,卷二为启、文、书,卷三为论、说、讲义、题跋等,卷四为诗、词。明成化二年(1466),由江浦张瑄初刻于广东,前有金华陈相序,有《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另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陈纲重刻本,其跋称“脱去数页,竟不可得”,并“更其名曰《白云存稿》。”今观其集,许谦虽讲朱子之学,不甚留意于词藻。但其诗颇清丽,五古尤谐雅音,非“击壤派”可比。文也无宋人语录之气。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续集》本、明正德本等行世。
读书说
四卷。清胡承诺(1607—1681)撰。承诺字君信,号石庄,天门 (今属湖北省)人。是书系其读书杂论,内容庞杂,共九十八条。清王履谦作序称此书论理精赅,叙事准确,引证史籍丰富,考据经义详尽,且每叙一事立一题,层次分明,意义精深,对上足以供朝廷君相治国安邦,对下足以供百姓学士修身善行。版本有清光绪十七年(1891)三余草堂刊《湖北丛书》本,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龙门心法
道教书名。该书是明末清初全真道龙门派律师王常月所撰。此书原是他在北京白云观六次开坛传戒时的讲稿《心法正言》,后由其弟子邵守善,詹守棒作跋,法孙詹太林、元孙唐清善编纂而为《龙门心法》。该书是清朝以后在全真道中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一部道书。正可谓“龙门七代家风,告诸大众”。(《龙门心法序》)《龙门心法》共二十讲。一、皈依三宝;二、忏悔罪业;三、断除障碍;四、舍绝爱源;五、戒行精严;六、忍辱降心;七、清净身心;八、求师问道;九、定慧等持;十、密行修真;十一、报恩消灾;十二、立志发愿;十三、印证效应;十四、保命延生;十五、阐教弘道;十六、济渡众生;十七、智慧光明;十八、神通妙用;十九、了悟死生;二十、功德圆满。该道书特别强调修道者必须皈依“道经师”三宝及“戒行精严”。以戒为例:说这个“戒”字,“是降魔之杵”、“是护命之符”、“是仙丹宝筏。并说“戒律就是玄都禁约,乃三清上圣所定科条”。(《戒行精严》)所谓皈依三宝,即用宗教道德以制身、心、意,从而忍耐行持,始终不变,明暗如一,久契真道,以脱生死。总之,《龙门心法》使教义由偏重内丹清修而转向以严守清规戒律为主的修持方法,被后世说这是全真道的又一次演变。
食疗本草
唐前饮食疗法和营养学的本草专著。三卷。唐孟诜撰。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孟诜,唐代汝州梁县(今河南临汝)人。约生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唐开元元年(713年),曾任同州刺史等职,故有孟同州之称。孟氏自幼好医药,上元元年师从名医孙思邈,潜心于医药研究和饮食疗法,成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必效方》、《补养方》、《食疗本草》。张鼎又在唐开元九年至二十七年(公元721~739年)间予以增补。原书名为《补养方》,记载药物138种,张鼎增补89种,总计227种,并改书名为《食疗本草》。其后,张鼎又作了补充。但原书已佚,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中。
蜀山剑侠传
长篇武侠小说。还珠楼主著。1932年起由天津励力出版社陆续出版,至1949年尚未终卷。正传50集,后传5集,计329回,约500万言。全书由人间社会、自然佳境、神话幻想、道家哲理和传统仕女等层面组成。在描写正道剑仙和邪恶怪魔之间的斗争中表现善与恶的主题。其中突出正邪两道的斗法,一边是妖魔横行,杀人如麻,民不聊生;另一边是正道剑仙苦修正果,拯救苍生。作品贬斥了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欲壑难填的邪魔外道,颂扬生命的伟大、道德的尊严。全书还在广袤的世界中触及一个“情”字,它是包括爱情、友情、亲情、师徒之情的“大情”。作者推崇爱情专一、至情至性,肉身虽灭,而爱情与灵魂永生;而纵欲无度、滥情不专则必堕入魔道。全书篇幅之浩大,结构之宏伟,文采之绚烂,幻想之雄奇以及融会中国传统文化之广博,在当时武侠作品中无出其右,在读者群中形成一股“《蜀山》迷”。但作品走的神魔一路不免陷入荒诞至极、天马行空、随意胡编之嫌,思想深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