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乐圃余稿
宋代诗文别集。10卷。朱长文撰。全名为《吴郡乐圃朱先生余稿》。朱氏生平著述丰富,所撰诗、词、赋、辩、表章、杂说凡100卷,号《乐圃集》。南渡后毁于战乱。其从孙朱思裒集遗文得诗163篇、记5篇、序6篇、启7篇、墓志5篇、杂文6篇,分为10卷。又以墓铭、表、传等编为附录1卷刊行于世。因年代久远,朱氏后人仅藏钞本。康熙五十一年(1712)其裔孙朱岳寿重加校订,并作跋附后,刊行于世。此书前5卷为诗,后5卷为文。卷末有附录1卷。后被《四库全书》辑入。《两宋名贤小集》也曾辑入本集,但仅有2卷。米芾所撰《墓表》称作者“至于诗书文艺之学,莫不骚雅造古”。张景修作《墓志铭》也说朱长文“作诗雅训得古风”。观其集中之作,文风明白坦易,不务为奇崛之言。卷4《奉陪太守及诸公游虎丘》有句云:“何必襄阳孟浩然,苦吟自可继前贤。”显然,他自以为诗风与孟浩然有相似之处。本集今存善本除上述康熙刻本之外,主要有多种明清抄本。清抄本一般附有补遗1卷、附录1卷。
汉天师世家
汉天师世家,明洪武年间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撰,永乐年间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定,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全书四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为张天师家谱。书中收集史书、道书、外书及传说资料,编成一部历代正一道天师之家族世系史。上起张氏始祖西汉留侯张良、东汉祖天师张陵,下至明代第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皆逐一记述其生平履历、奉道事迹及有关著述。并且记述历代皇室之封号及有关册封之制诰、赞文等。其中第四十二代至第四十九代当经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增补校订。这一传法世系从张鲁以后至隋唐一段史载不详,五代以后特别是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后,统治者封赐增多,史有明载。本书前后有宋濂、苏伯衡、周天球、喻文伟等名儒官僚之序文。宋濂并且增补张良以上张氏家族世系。继《汉天师世家》之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又于民国年间撰《补天师世家》,增补了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至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音政)之事迹。
南华真经新传
二十卷。宋王雱(1044—1076)撰。王雱字元泽,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人,王安石之子。王雱博学多识,不到二十岁就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加撰修《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熙宁九年,迁为学土,后以病辞官,未几卒,年仅三十三岁。撰有《老子训传》、《佛书义解》、《南华真经新传》等。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庄周为南华子,《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王雱此书,是为解《庄子》。前人注《庄子》者,有晋代向秀、郭象等。王雱撰此书的体例,略仿郭象注本,而更加简约其词,标示大意,不琐屑诠释文句。内七篇注之较详,外十五篇、杂十一篇注之较简。除《逍遥游》外,以下诸篇都有题解,概括通篇大意。其诠解《庄子》,大体以庄释庄。但也偶有会通儒佛之言。例如,以“逍遥”况佛家之“身通法界”,以“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比孟子的“不加不损”、佛家的“不增不减”,称“缘督以为经”,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全书不言神仙丹道炉火之事,大略叙述庄子以道为宗为本。认为道是无方无物,寂然冥运,而万物没有不由之的。至于人体道,其要在于无我。又以体用讲道,认为道体无形无名,无内无外,因为道体无所用,所以为众用之祖;圣人穷理尽性,是保全性命的根本;体道是为了用,尽道之所无,入神之所妙,与物不迕,随变而迁,能内圣而外王,逍遥而应世。认为道遍布一切领域,物与我同根,都是以道为体,禀受阴阳而生。王雱对于个别词句的诠释,常常别出心裁。例如,其解《逍遥游》中“齐谐”说:“齐者齐其所不齐,谐者谐其所不谐”所以称齐谐。其释《齐物论》的“成心”一词说:“心者人之真君也,人不能丧其真君,所以谓之成心也。”王雱所释虽与别家有异,但又颇能阐述经旨。后世研究《庄子》者,虽然对王雱其人褒贬不一,但对其才学则一致称赞。认为王雱之作,破规矩而任自然,与庄周的滉漾肆论极为相近,颇得庄周之微旨,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典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本影印《道藏举要》本。
殷芸小说
轶事小说集。梁殷芸撰。《隋书·经籍志》著录: “《小说》十卷,梁武帝敕安右长史殷芸撰。梁目三十卷。”其后,两《唐志》、《宋志》及《崇文总目》、 《郡斋读书志》等亦收录,均作十卷,除《新唐志》外,皆改称《殷芸小说》。宋时避宋太祖赵匡胤父赵弘殷讳改“殷”为“商”,故又称《商芸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此书“明初尚存”,亡于何时,未载。鲁迅辑其遗文一百三十五条,未加编排整理,不分卷,载《古小说钩沉》中。殷芸受梁武帝之命编撰的《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学典籍。其以“采辑旧文”的编撰形式收录了自“秦汉魏晋宋诸帝”至“宋齐人”六个朝代八百年间的异闻琐事,内容庞杂,包括地理、旧事、杂传、杂史、五行、道家等等,虽自《隋书·经籍志》始大多数学者都将其列入子部小说家类,但因其所辑条文性质的多样性以及直接以《小说》命名,故是书的“小说”性质历来为学者争论研讨的话题。
千金记
传奇剧本。明沈采著。明吕天成《曲品》以此剧入“能品”,说:“韩信事,佳。写得豪畅。内插用北剧。但事业有余,闺阃处大寥落,且旦是增出。只入虞姬、漂母,亦何不可?”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以此剧入“雅品”,说:“纪楚、汉事甚豪畅,但所演皆英雄本色,闺阁处便觉寂寥。”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千金记》以韩信事迹为主,合入项羽事,而以汉高祖成大业事为背景,大略根据史实,稍为润色,关目错杂之极。……此记虽以韩信为主,然描写项羽处极有力,因之其结构分为两头对立,缺少李笠翁所谓‘一篇之主脑’,此其最短处也。”此剧是一部以写韩信有关故事为主的历史剧,但对项羽性格的塑造却比较成功。其中《追信》、《别姬》等出,历来传唱不衰。但作品关目芜杂,结构松懈,语言则朴实生动。
受五戒八戒文
全一卷。又作授五戒八戒文。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一般于受戒之际朗诵本文。内容分为八戒文、五戒文两部分。(一)八戒文,分为五品:(1)稽首请证明品,(2)洗忏往业品,(3)得戒三归品,(4)问持说品,(5)回向发愿品。八戒之项目见于第四品。(二)五戒文,亦分五章:(1)发诚启请章,(2)悔过洗罪章,(3)转邪归敬章,(4)说相合(令)修章,(5)回向愿海章。五戒之项目见于第四章。或谓本戒文为唐代不空(705~774)之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