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普贤陀罗尼经

作者:佚名
大普贤陀罗尼经

开元附梁录 根本咒一,治病咒六。

猜你喜欢的书

王旭高临证医案

王旭高临证医案

四卷,分26门。清·王泰林编,方耕霞整理。刊于1897年。本书收选王旭高多年来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内外妇儿各科临证医案。 充分反映出王氏的临证水平及学术特点。其中连续复诊医案颇多,可以前后推究,看出药效与病情的转变。案后附方氏所加按语,每门后又有小结,有助于领会治案精神。现存初刻本、1934年日升山房刻本,1965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项圈的变幻

项圈的变幻

在我的许多朋友和那些见面时照例点头实际上还够不上称朋友的人们中,很有几个类似小说憎恶者的相好。他们常有一种近乎讥讽的见解:“小说中的悲欢离合的情节往往曲折幻复得使读者休目惊心,尤其是侦探小说,其实都是出于作者的想象,都是作者的故弄手段,事实上决不致如此。”这种议论的来由是否因着他们对于小说有什么特殊的恶感,故意要贬损小说的价值,我固然不得而知,但我敢证明,这见解实在是错误的。

金粟词话

金粟词话

词论,一卷,清彭孙遹撰。彭氏论词崇尚自然:“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便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乃造平淡’耳。若使语意淡远者,稍加刻画,镂金错绣者,渐近天然,则骎骎乎绝唱矣。”自然不等于粗率,它正是人工雕琢达到极致的结果。因此,作者认为咏物词最难写,它要“字字刻画”,又须“字字天然”,这样方为“上乘”。至于一些看似小巧的拆字、合字的写法,彭氏极为反对。他说:“山谷‘女边著子,门里安心’鄙俚不堪入诵。”对于李清照的作品,他说李词“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李词的特点就是平淡浅易,但又极精练,正体现了“绚烂之极,乃造平淡”的审美理想。彭氏还认为:“词以艳丽为本色,要是体制使然。”但他对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范仲淹《渔家傲》也持肯定态度。并认为“稼轩之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措宕,不可一世。今人未有稼轩一字,辄纷纷有异同之论,宋玉罪人,可胜三叹”。书中亦论及清词,认为云间词派(以陈子龙、李雯、宋徵舆为代表,是清初第一个词派)“能作景语,不能情语”。同时还对清初几位慢词代表作家———龚鼎孳、吴伟业、曹溶的作品作了评价。此书共十八则,文字很少,但许多条言简意赅,亦较中肯。有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词话丛编》本。

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

五幕话剧。老舍编剧。作家书屋1943年2月出版。写抗战时期商人乔绅一家的分化过程。乔绅在国难时期靠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他不顾民族国家利益,一心依靠金钱力量来控制家中的一切。大儿子乔德山牺牲于抗战前线,他竟斥之为“冤孽”。他的一家遭到时代风暴的冲击,大儿媳因报仇未成患了精神病,二儿乔仙山冲出了家门走上抗战之路,女儿被流氓玩弄,小老婆跟着流氓逃往香港,这一切使乔绅陷于彻底的孤立和失败,促使他开始有所悔悟。剧中还描写了爱国家爱艺术的老画家吕千秋的形象,与乔绅相对照,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作品揭示了一切有违于抗战之行为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和没落的命运,并鼓舞人们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中去。此剧在题材和表现上均有新的开拓。是作者抗战剧作中较为成功之作。

楞严经合论

楞严经合论

楞严经合论,十卷,宋德洪造论并序及后序,正受厘论入经删补并序,彭以明跋。

野云映禅师宗统颂

野云映禅师宗统颂

清心月灯映撰,性璨录。一卷。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本书主要辑录南岳第一世南岳怀让至第三十世铁壁慧机的略传及颂文。卷末附《野云映禅师塔铭》、《野云禅师行状》,收入《明又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