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五首经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永嘉八面锋
十三卷。不著撰人名氏。卷末有明宏治癸亥都穆跋,谓宋时常有刻刊,永嘉先生所作。又考当时陈傅良、叶适都称作永嘉先生。相传此书为陈傅良所撰,观书中的语言,很多亦为陈傅良平日之语。但《宋史·陈傅良本传》所载,其撰有《诗解诂》、《周礼说》等,而未载此书。所以是否为陈傅良所撰,难以确证。观其第二卷中称:今之劝农,不必责于江浙,而当责于两淮,大江以北,黄茅白苇,荟蔚盈目。又称:太上皇朝隅官为民害,太上皇毅然罢之。第三卷称:国朝熙宁中。则书确为南宋作品。其书凡提纲八十八,每纲又各有子目。皆予拟程试答策之用,科举之书,非欲著书,故不署名。有《湖海楼丛书》本、明都穆刊本。《四库全书》本。
笔法记
山水画论。一作《山水受笔法》、《水山录》。 五代荆浩。 一卷。 约920年。 有《画苑》本、《书画谱》本、《唐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收入。著者假托在太行山洪谷石鼓岩间遇一老人的答问,谈论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实为著者对东晋至隋唐五代的山水画创作经验进行总结。通篇借与石鼓老叟对话,来阐明画理,立论精辟, 分析透彻。 提出画有“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 以此作为山水画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提出“似者, 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 气质俱盛”的见解;从品评标准和表现要求方面提出“神”、“妙”、“奇”、“巧”的“四品”; 用笔方面的“筋、 肉、 骨、气”的“四势”;指出画分“有形”和“无形”的“二病”。 认为“山水之象, 气势相生”,“写云林山水,须明物像之原”,“随类赋彩, 自古有能”而“水晕墨章”兴于唐代。通过“古松赞”说松树“不凋不容,惟彼贞松”, 乃有“君子之风”。认为吴道子“有笔无墨”, 项容“有墨无笔”。为中国山水画论较完整的理论著作。
叶氏录验方
方书。3卷。南宋叶大廉撰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书汇集叶氏先世所传及平时常用效验方。分为诸风、伤寒、气、补益、痼冷、积热、痰饮、咳嗽、泄痢、妇人、小儿、杂病、眼目、咽喉口齿、疮肿伤折、汤方、香谱、备急方凡17门,录灵宝丹、万金丹、万金散、梦仙备成丹、透骨散、心安丹等580方。方多为丸散剂。每方记传方人及主治、药物、分量、制法、用法等。所收治伤寒神捷解肌汤、补心气七宝丹,皆有佳效。本书于南宋时,“江淮间人,多信用之”。现存日本文政六年(1823年)皮纸抄本。
倚松诗集
宋诗别集。饶节著。又名《倚松老人集》或《倚松老人诗集》,《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为14卷,今存诸本皆为2卷,可知阙佚甚多。《四库全书总目》称:“旧抄本卷末有‘庆元己未校官黄汝嘉重刊’一行,是宋刻已然。又其卷首标目下别题‘江西诗派’四字,疑宋人删择编入江西诗派集中者。后人不见全本,因独传此,而缮录者尚仍其旧耳。今删其题字,以符诸家专集之例云。”饶节曾为曾布幕宾,后因政见不合乃祝发为僧,名如璧,号倚松道人。此集中作品大半是出家后所作。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称其诗“轻快似谢无逸”;吕本中《紫微诗话》则称其“为僧后诗更高妙,殆不可及”;而许顗《彦周诗话》亦称其“作诗有句法,苦学副其才情,不愧前辈。尤善作铭赞古文”。观此集中,多有说禅悟佛之作,往往颇为生硬,与以上评语并不相符。
学禅方便谭
白圣大师是禅宗大家,在台湾很有名望,在这本小书里他详细讲解了参禅、打坐的方法,比如如何盘腿,如何调息,如何参话头,对于想学禅或者对禅宗感兴趣的人非常有用;其中的调息打坐等方法对长期患病的人也有很大帮助,坚持做即可益气养血,驱除病魔,重返健康。 本书收入的是一代高僧白圣大师普及佛法的讲义,曾多次发表或出版,今辑录成一书,统名之为《学禅方便谭》。《学禅方便谭》一书两用,既可了解佛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又可学习参禅打坐、调息养心的技巧与要决,从而达到修行和延年益寿的目的。最后附录数则历史上有名的禅宗公案,其中一些关于“舍得”、“放下”的故事值得我们当代读者思考和学习。
律宗新学名句
三卷,共四万字左右,宋时惟(怀)显编,其文前之序写于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本文以小辞典的方式,通过对与律宗思想相关的“词条”的排列而汇集了律学的基本概念和名词。该书在词条排列上模仿《增一阿含经》的体例,从“一”开始,诸如“一律:事钞四分一律宗是大乘”,“二种戒:一性戒二遮戒”,直至“六十二见”、“八十种好”等,以数字递增而排列,以数带词,最后终于“如来成道终至涅槃说八万四千法门”。与《律宗会元》的写法不同,《律宗新学名句》的释意极为简略,大多都是一句话。惟显在其前的引文中说到了其编纂的目的:毗尼中具列增一之文,而不兼通诸部。夫己宗虽广诸乘法数,而但局据一家,是使吾宗晚进辈,昧于披捡,致多阙如。予以时习之暇,辄恣讨论,统括诸部文句,搜罗一宗名言,总成三卷,用贻新学。虽不能发明大义,庶有补于遗忘云尔。本书内容涵盖律学和律宗发展史上的人物、名称、历史、事件和理论,检索方便。《律宗新学名句》还收有《前代章记解释事钞共六十家》的作者和篇章,这些对于今天了解南山宗的法脉和律学思想的传承都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