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洛维特

卡尔·洛维特
  • 姓名:卡尔·洛维特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慕尼黑
  • 出生日期:1897年1月9日
  • 逝世日期:1973年5月26日
  • 民族族群:

卡尔·洛维特(Karl Löwith,1897年1月9日—1973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犹太裔基督徒。1897年1月9日生于慕尼黑,一个富裕的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中产家庭,后来自己改宗基督新教。1914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意大利作战时,负伤被俘两年。1918年,因为战俘交换计划,回到德国。两个月后,进入慕尼黑大学就读,因为听到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决心钻研哲学。1919年转学,前往弗莱堡,投入胡塞尔门下。当时担任胡塞尔助理的马丁·海德格尔,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力。1923年,以关于尼采的论文得到博士学位。


1928年,他完成就职论文,开始在马堡大学教书。1931年得到正式教职,担任哲学讲师。1933年,希特勒上台,犹太人开始遭受迫害。


1934年到1936年间,洛维特得到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


1936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开始迫害犹太人,下令外国籍的犹太人必须在半年内离境。他往日的同学,日本哲学家九鬼周造,帮他在日本仙台的东北帝大找到讲座,邀请他前往日本。洛维特夫妇在那不勒斯搭上日本诹访丸邮轮,前往日本,途中曾在台湾短暂停留,访问了基隆与台北。


1941年,在田立克与尼波尔(Reinhold Niebuhr)的帮助下,洛维特由日本前往美国,任教于麻州哈特佛神学院(Theologishes Seminar in Hartford)。在他们夫妇到达美国后不久,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开始。


1949年,洛维特至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


1952年,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邀请他回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任教,与他往日的老师马丁·海德格尔成为同事。洛维特批判海德格在二次大战期间支持纳粹党的态度,1953年出版《海德格尔:贫瘠时代的思想家》。


1964年退休,1973年5月26日过世。


卡尔·洛维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通志堂集

诗文别集。二十卷,其中诗四卷。清纳兰性德撰。性德享寿虽短(仅三十一岁),但其生前已刊刻有《饮水诗集》二卷、《饮水词集》三卷,为顾贞观所选定。此本未标明刊刻年月,而贞观自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1684)离京返乡不复出,性德卒于康熙二十四年,是知此本必定于其生前。性德卒后,其师徐乾学受嘱编其全集,序云:“余里居杜门,检其诗、词、古文遗稿,太傅公所手授者,及友人秦对岩、顾梁汾所藏,并《经解小序》,合而梓之,以存梗概,为《通志堂集》。碑志哀挽之作,附于卷后。”此集按五七言、古今体顺序编排,共录五古一百一十首、七古九首、五律十八首、七律二十九首、五排三首、五绝八首、七绝一百二十六首,凡三百零三首,是纳兰所有诗集中录诗最多者。此编刊于康熙三十年。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本影印出版。纳兰诗较平庸,故不如其词集屡有刊刻。合刻诗、词者有清宣宗道光(1821—1850)年间张祥正校刊本,收诗、词各一卷。另《粤雅堂丛书》、《万松山房丛书》中亦收有合刻纳兰诗词集。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书一卷,有敦煌唐写本五件(详见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另有《正统道藏》本,误题《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诫》,收入洞真部戒律类。此书旨在为群生解灾请福,拔诸苦根,使生者见道,身脱八难;死者欢乐,上升天堂。经文称修斋求道者当奉受上品十戒、十二可从,建德立功,则能得六通智慧,参同虚无,度十苦八难。所谓六通智慧者,「天曰洞视,地曰洞听,东曰洞空,西曰洞虚,南曰洞清,北曰洞微」。六通洞达,则得大智慧,可以长存。

笏山记

演义小说,三卷六十九回。东莞冷道人守白氏(蔡召华)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广智书局活版部印行。“笏山”,据书中自云“在云南蒙化之西,天日晴朗,人遥望万笏柱天,曰此笏山也,亦呼万笏山”(第一回),全书记的是笏山王颜少青统一笏山三庄五百余乡的征战历史,及其征战过程中与他十六位娘子的遇合因缘。本书兼有侠义、言情、公案、战争、理想等类小说的成分,叙述一连串光怪陆离的故事。其情节主线是一位叫颜少青的才子如何建立笏山王国,成为笏山王。笏山是小说虚构的一块与世隔绝的地域,说是在云南蒙化之西。作者笔下的笏山王国,并无什么新鲜的施政措施,依然是封建王朝的格局,看不到什么理想主义的色彩。小说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它对贪官污吏和作为暴君写照的可庄公的揭露,主要还在于它曲折离奇的战争故事,以及在战争中夹杂着颜少青与十五位女子之间的爱情纠葛,所形成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场景。

词林正韵

三卷。清戈载编。明清之际,词韵分合之争,与词韵之作,一时俱盛。戈氏谓“古无词韵,古人之词,即词韵也”。是书即取唐宋人词,博考互证,又广稽韵书,裁酌繁简而成。其撰述目的,“非敢正古人之讹,实欲正今人之谬”,对于以前各种词韵之误,多所纠弹。分为十九韵部,前十四部为舒声韵。因词之押韵允许平上去三声通押,故是书将平上去三声合并于一部,每部中又分为平仄两声,仄声中再分上、去声;凡入声作平声或上、去声者,则附载于某部。入声因在词中不与舒声相混,故另列五部入声韵。十九韵部无韵目,但在每一部中均标明该部所包《广韵》之韵部,如第一部包括“平声东冬钟、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用”。韵部及每部内的小韵(即同音字组)的排列,基本与《广韵》一系韵书的排列同。每一小韵之首字,用〔 〕标出,并注明反切。反切多依《集韵》,韵字下无注释。书前有“发凡”一卷,简述编是书之目的、经过,该书之简况,词韵与诗韵、曲韵之差别等,举例甚详。王鹏运跋谓:“《文会堂》、《学宋斋》诸家强作解事,未足依据。戈氏书最晚出,而最精核,可谓前无古人矣。”但王氏对是书亦有所批评,云:“宝士著书,动谓宋词失韵,余谓执韵以绳今人之不知宫调者则可,若以绳宋人,似尚隔一尘也。”本书初刻于道光元年(1821),全书收韵字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九字。清人词韵之学,至戈氏而总其成。但尚有偏颇失当之处,罗常培曾拟为之重订。

三国史辨误

《三国史辨误》三卷,不著撰人名氏,亦莫详时代。《苏州府志》载,陈景云,字少章,吴江县学生,长洲人,少从何焯逰,博通经史,淹贯羣籍,长扵考订,凡譌谬处,能剖析毫芒,所著书凡九种,其四为《三国志校误》,似即此书。然考《义门读书记》中有何焯所校《三国志》三卷,其《魏志·杨阜传》“阜尝见明帝着帽披缥绫半裦袖”一条,称裦袖古今字,少章疑一字衍,检《宋书·五行志》果然云云。此书不载此条,则又似非景云作。疑不能明,阙所不知可也。提要作三卷,四库全书收录时未分卷。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